一、唐朝人的称呼
唐代别称县令为明府,称县尉为少府。后世相沿不改。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亲近者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
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皇子封王,则被左右称为“大王”,而公主被称为“贵主”,例如薛用弱《郁轮袍传》中,“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
唐代对于“殿下”一词的使用,似乎只是使用在太子身上,而对诸王没有见过使用。然而,自三国时期以来,历经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北朝诸朝,“殿下”一词都可以使用于诸王身上。而隋更是以规定的方式确立了这个称呼,《隋书》“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唐承隋制,难道殿下的用法一下子会做出和前诸朝这么大的改变?
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此称呼多见,《隋唐嘉话》卷上有记载太宗为秦王时与鄂国公尉迟敬德的对话,秦王说:“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另《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
国公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例如,在起兵的那年夏五月甲子旦,唐国公对大家说:“当今天下贼盗,十室而九,称帝图王,专城据郡。孤荷文皇殊宠,思报厚恩,欲与诸贤立功王室”。
唐朝皇帝自称“朕”,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则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对自己的姑姑等女眷,会与民间老百姓一样称呼。
另外,唐代的皇帝称呼其姑姑等女眷时候,也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李德裕全集校笺》中,收载的李德裕为唐武宗写《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姑远嫁绝域,二十馀年,跋履险难,备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见旧国之城邑,能不*,望汉将之旌麾,必当流涕……”。
皇帝在称呼其叔伯及兄弟时,常常将封号贯于称呼之上,如:腾王、蒋王、宁王——腾叔、蒋兄、宁哥。如,《因话录》载:宁王对御座,喷一口饭,直及龙颜。上曰:“宁哥何以错喉。”
皇帝称呼子侄辈,常用其封号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邠王,皇帝称为邠二十五郎。
唐代,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或“郎”等;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
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当时称呼女子,也常常将女子的姓氏前加上“阿”字称呼,例如在《齐推女》(作者牛僧儒),中有:“元和中,饶州刺史齐推女,适陇西李某。……先生诘之,不伏。乃命追阿齐旨”。
夫妻之间,丈夫称呼妻子也可如此称呼“阿+姓”,这个也是从古传承下来的,例如《酉阳杂俎》中记载了魏韦英卒后,妻梁氏嫁向子集。嫁日,英归至庭,呼曰:“阿梁,卿忘我耶”?《旧唐书-辛替否传》,辛替否在给睿宗的奏折中有:“昔陛下为皇太子,在阿韦之时……”《旧唐书-韦安石传附从祖兄子巨源传》中有:“于是太平公主矫为陈谟,上官昭容绐草遗诏,故得今上辅政,阿韦参谋……以阿韦临朝,以韦温当国”。
在民间,夫妻之间常互称“老公”、“老婆”,相传此称呼最早便出现于唐代。唐朝有位名叫麦爱新的人,考中功名后嫌弃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另结新欢。但老妻毕竟照顾了自己大半辈子,直言休妻太过残忍。于是写了副上联故意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给为他整理书房的老妻看。妻子看了后,提笔续写下联道:“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很是惭愧,便放弃了休妻的念头。见丈夫回心转意,麦爱新的妻子又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亦挥笔续写道:“老婆一片婆心。”“老公”“老婆”也就这样在民间叫开了。
唐代男子多自称“某”,也有谦称“仆”的。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史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
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史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史为“某刺史”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史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史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史,也是“某刺史”或者是“某使君”,而刺史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史的自称——“某”。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例如,张文瓘为大理寺卿的时候,获罪的人都说:“张卿所罚,不为枉也”。
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例,《开元传信记》中记载,裴宽审案,曾接到状纸,为两女子争猫,其状纸云“若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这状纸也可为一笑。
唐代官员有自称为“卑官”者,但记载中很少见。《大唐新语》卷三有拾遗王求礼谓钦望说:“卑官贫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夺之,岂国之柄耶?”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对话。
二、唐人的节日
基本上,唐代是一个非常具有娱乐精神的时代。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第一,节日多,基本是逮着个机会就过节,而且发明了不少新的节日,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像什么中秋节啊,清明节啊,都是这时候兴起的。
唐代节日到底有多少呢,以公务员们放假为例吧,统计如下:
正月初一、冬至长假七天(节前三天、节后三天);
寒食和清明加在一起过,放四天;
中秋节、夏至及腊八放假三天(节前一天、节后一天);
正月初七、十五日、晦日(正月最后一天)、
春秋两社(春社约在二月初,秋社在秋分前后)、
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放假一天。
每十天休假一天,这叫旬假,或休沐。
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各十五天。
皇帝的生日,放假一到三天。
共计115-117天。这是固定假——跟现在相比,双休日加法定假日,为115天。说唐代公务员十天才一假的,其实放假一点都不比现代人少啊——而且是越来越多,因为后来又有了道诞节什么的……
还有临时假,比如你家孩子结婚、冠礼,出门,生病等等,都是有假的,人性化得很啊。
唐德宗的时候又加设了一个中和节,理由就是三月份节日多了,有的重合了,多没意思啊,所以二月份加个节吧……
从过节来看,唐朝皇帝们,真是好领导啊。
另外,唐代过节日都有一套讲究,而且是乐呵的讲究。比如正月初七的人日,女的剪小人儿,男的登高;正月十五不用说了,连着三天不禁夜,全民狂欢,正经的狂欢节,大家伙儿戴着面具,女扮男装、男扮女装、通宵看灯跳舞;三月初三,全民郊游;五月初五浴兰节(后来的端午节,又叫天时节、重五节等等),要斗百草、采艾草、喝蒲酒、洗花草浴(要不怎么叫浴兰节),当然还有赛龙舟……
有些节日,在唐代以前是很严肃的,比如三月初三和五月初五,以前都是招魂啊避祸去除不洁不祥的日子,到了唐代,变成了男女老少一起跑到水边变着法子的玩儿。
还有寒食节,汉代之前,不举火,是怕神灵怪罪,结果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冷食而死,加上扫墓,气氛很庄重甚至很悲惨,到了唐代,好嘛,大家扫墓是扫墓了,扫完了就喝酒啊郊游啊拔河啊放风筝啊,乐呵坏了,搞得政府都看不下去,皇帝就特意发过话,说扫墓是件严肃的事情,你们怎么能在坟地里有说有笑,唱唱跳跳的,像话嘛?过了些年,又有皇帝发了类似的诏书,可见这话压根没管用。
所以,唐朝的人,有时也会玩脱了啊。
作者有话要说:这是存稿箱发的防盗章(用存稿箱发防盗章,某真是创意呀,噗)。
本来觉得弄这种防盗章太麻烦,但秒盗贼实在太可恶了,好歹过个两天再盗啊!
大家以后看到标题不带章节号(第*章)的,就是防盗章节了。作者君会在正式更新时覆盖内容,正文的字数肯定比防盗章节的字数多。不小心提前进入的,请在正式更新后再回看,嗯,就当刷信用卡提前消费(免息期是杠杠的,笑)。给诸君带来的不便,鞠躬~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6s 2.345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