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应该说一开始是很不错的。吸取了对同治失败的教育,也没有慈安扯后腿的制掣,慈禧按着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光绪。慈禧没有放松对光绪的教育,但也很注意培养感情,她为光绪挑最好的老师,为了光绪怕生还让光绪的生父醇亲王陪读,多年后她指责光绪忘恩负义时,还无不动情的回忆当年光绪初入宫时怕打雷而躲到她怀里的情景。
母子的关系在最初阶段比较融洽,光绪对慈禧的称呼也比较奇怪,他叫她“亲爸爸”,这是满洲人习惯,对女性长辈以男性的方式来称呼,比如称姑妈为“姑爸爸”,姨妈为“姨爸爸”,慈禧有意抛开官面上的称呼,而更愿意拉近血缘关系,在血缘上光绪应该称她“姨爸爸”,而她愿意更亲近一层,让光绪叫她“亲爸爸”,因为她说:“我妹妹的儿子跟我的亲生儿子一样。”据谨妃的侄子回忆自己进宫见瑾妃时,也是称瑾妃为“亲爸爸”或者“姑爸爸”,看来这倒不是慈禧的独门称呼。
光绪十六岁时大婚,一后二妃都是慈禧亲选的,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她的亲侄女,另外两个是侍郎长叙的女儿他他拉氏姐妹花,姐姐被封为瑾嫔,妹妹被封为珍嫔。
隆裕皇后的父亲桂祥是出名的大烟鬼,母亲是个出名的悍妇,据说隆裕另一个妹妹嫁给孚郡王之子载澍,夫妻不和,那位二小姐回娘家一告状,桂太太立刻去请了慈禧的旨意,竟然要处死女婿,好不容易诸王求情,杖责一百,桂太太竟然亲自监督,务必要将女婿打得筋断骨折才肯罢休。这样的家教,再加上自恃以太后为靠山,隆裕的为人愚且骄横,爱惹事又不能收拾,自然不称光绪的心意,甚至后来两人交恶,有过隆裕站在光绪房中不走,被光绪亲手揪着头发扔出门去的事情。
帝后不和,慈禧一开始并不想插手,当年她插手同治内闱,逼得母子失和,同治早亡。如今她不想再犯这种错误,反正光绪已经按照她的意思选了叶赫那拉家的女子为皇后,那么她也不想硬逼光绪感情上也得喜欢这个侄女。侄女是用来促进她和光绪的母子感情的,若为侄女而伤了母子之情,在政治上岂不是得不偿失。她尽管也劝光绪多亲近皇后,但这也是站在自己娘家立场考。,当然这时候,光绪还是很肯卖她面子的,只是这种事儿,勉强个几次是可以的,勉强不了一辈子。
珍嫔姐妹也是慈禧亲手挑选的,珍嫔年轻美丽,活泼好学,很像她年轻的时候。慈禧刚开始很喜欢她,还亲自派人教习书画,教她如何讨好皇帝。珍嫔不负所望,很快得到光绪的宠爱,慈禧还特地为他们创造机会,她去颐和园避暑,还特地带走皇后和瑾嫔,让珍嫔和光绪留下独处。慈禧六十大寿,又将珍嫔进封为珍妃。
慈禧的用意,是借珍妃的美貌,拉近她和光绪的关系,以用来进一步加强对光绪的控制。只可惜孩子们都要长大,而且长大了以后,都要自己飞翔。
光绪做了二十年的皇帝,事事都不操纵在他自己的手中,事事要听从太后训政,慈禧表面上还政,事实上重要政务一点也不撒手。而这个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列强蚕食,中日爆发甲午之战,中国惨败,失去了对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控制权,主政的慈禧成为矛头所向——在此之前,她把海军的军费挪用去修颐和园和为自己庆六十大寿了。
国家不顺的时候,人们就有想换领导人的愿望,但慈禧权柄握得紧,于是人们把眼光投向光绪。而国事不顺,光绪也深感屈辱,军国大事都由慈禧独断,结果成了这个样子,但名义上的一国之主却是光绪。光绪不由地有“若是我作主肯定会怎么怎么地”,而且他是皇帝,名正言顺的一国之主。
心爱的女人珍妃也支持他,珍妃嫁给光绪这些年,虽然说受宠,却不免受隆裕的气,慈禧唯我独尊,国事家事不放心,光绪太委屈了。虽然说她是慈禧选进来的,可是光绪却是她的丈夫,她的感情也更偏向光绪,甚至于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光绪能够自己做主,他一定会封她为皇后。
人都有私心,隆裕毕竟是慈禧的亲侄女,她天天在慈禧面前告珍妃的状,慈禧虽然一开始比较偏向珍妃,但这种偏向是建立在利益算计上的,感情上她当然更偏向隆裕,时间长了,她也开始不喜欢珍妃了。何况光绪一天天长大,处理政务上开始渐渐不完全顺她的意,这种时候,慈禧当然觉得是珍妃没有尽到笼络的职能,我给你机会了你没有做好我交待的任务,就经常把珍妃叫进来骂一顿。
光绪开始积极地培养自己的班底,他借甲午海战的失利贬了李鸿章,用自己的老师翁同龢取代,进了军机处。珍妃的老师文廷式作了江南副主考,她的哥哥志锐作了礼部侍郎。一批新贵被提拨,在朝中形成帝党,和慈禧的后党开始分权夺位。
慈禧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光绪,现在是谁说了算。因为珍妃穿了一件珍珠衫,被慈禧借故打了一顿板子,说:“我都没有穿过这么贵重的衣服。”再降罪珍妃,将珍妃姐妹都降为贵人,并对帝党中人大加贬斥。
光绪慈禧过招第一回合,光绪败落,慈禧打一巴掌给颗糖,第二年又将珍妃姐妹恢复妃位,和光绪讲和。
慈禧自以为已经做得很和善,但落在光绪和珍妃眼里却不一样,这事儿只能让他们看清了:老太太不下岗,他们虽然名为帝妃,连自己的命运也无法主宰。
这时候南海康有为出现了,对于中国面临的一切,许多人都在思考,尤其是读书人。国事不振,慈禧自然有责任,但又不完全。清末就有人说:“都说老太太不行,可若是换个人,还不及老太太撑得住。”纵观整个世界,资本主义洋枪洋炮到处,封建帝制都如摧枯拉垮,纷纷崩塌,谁也逃不掉。要改变这一命运,封建帝制不灭,只怕不太可能。当然也有中立派,拿英国日本君主立宪作例子,却不想英国皇室的权力经过大革命早已无多,日本天皇不掌权柄由幕府统治已经几百年了,但中国的帝制却是仍牢牢掌握在皇室手中,正常情况下,谁会把自己手里权力让出来。
康有为认为中国应该学西方,学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样想的人有一批,共同发送了公车上书。康有为寄希望于统治者,但慈禧手底下臣子们太多,一个举人进不了她的法眼。康有为转投光绪,光绪正需要人手,更需要有一股能够从慈禧手中□□的力量。
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在短短一百零三天的时间里,光绪连发了二百多道谕旨,企图在一夜之间,在中国改头换面。治大国若烹小鲜,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过度激进的改变,只会引起国家的动荡。光绪的变法,大量新党人员的上台,得罪了掌握国家中枢力量的既得利益层,令得不满变法所苦的官员们转而围拢慈禧。
慈禧刚开始是同意光绪变法的,国家政体是得改变,她不是没看到这一点,她喜欢由光绪出面,办好了她来摘果子,办坏了她来收拾残局兼收权。但她没有想到光绪的行动如此激进,立刻敏感地觉察到这不是什么政治改革,而是政治□□,她立刻作出反应,开始要收回权力,动手收拾新党。
急切之间,新党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让他发动兵变,囚禁慈禧。袁世凯是个老奸,一衡量新党胜算太小,立马转而向荣禄告密。慈禧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发动“戊戍政变”,光绪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慈禧下旨,以光绪重病为由,由自己再次“训政”。她以“养病”为由,将光绪囚禁在瀛台之中,砍断桥梁,不与外界通消息,珍妃则以“卖官”为罪名,打入冷宫,囚于北三所。并选中端亲王载漪十五岁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准备拿他来替换光绪。
都说慈禧是“守旧派”“投降派”,但事实上,慈禧不但不守旧,思想还非常新,世界上出现的新玩意新变化,她全都有兴趣,她派张之洞办招商局,派李鸿章办洋务,派王公子弟到欧洲留学,办海军,兴女学,都是出自她的主意。她也不主降,正相反,她还是非常主战的,咸丰逃难到热河,她不同意,还请求力战到底,她拨提左宗棠等人进行对法作战等。
只是情势逼人,就因为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她一直很谨慎,不敢轻易开战,就算有战事,她也是息事宁人,草草收场。她办海军搞洋务,也希望积蓄和洋人一战的力量。
然而她也容易被多年来唯我独尊的感觉冲昏头,被一帆风顺的权力之路冲昏头,她一直都以为只要她想干,没有什么事干不成,一切都可以在她的计划之中。她听说光绪变法得到了洋人的支持,她听说洋人收留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因为洋人反对废光绪——慈禧已经打算在次年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让光绪禅位,改由溥儁登基为帝,连年号也要改为“保庆”。
列强不同意换皇帝,慈禧打从咸丰开始数十年以来积蓄的怒气一发不可收拾,端王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早作皇帝,建议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慈禧下令封义和团为“义民”,攻打各国使馆。
八国联军正愁没借口,立刻各国战船开进来,由天津入口,直逼近北京城。慈禧打翻马蜂窝,不可收拾,只得苍皇改装,带着光绪出逃。
临走前,她处死了珍妃。据说是因为她发现了珍妃写给光绪的密信,让光绪不要出逃;也有一种说法是慈禧临走前要带上珍妃,而珍妃则说皇上不能走,请让皇上留下来收拾残局。慈禧一闻就知道其中的味儿,唐朝安史之乱,李隆基苍皇出逃,太子李亨说让儿子留下收拾残局吧。结果残局收拾完了,也没李隆基什么事儿了,李亨当了皇帝,李隆基被囚至死。怒不可竭的慈禧立刻下令,将珍妃扔到井中处死,这才放心出逃。
从珍妃种种所为来看,应该说珍妃颇有政治才能和手段,如果不是遇见了慈禧,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当国的后妃,只可惜,她遇上的是已经手握大权的慈禧,这就注定她只能以悲剧收场。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2158s 3.751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