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罡神算,无不神验。
大业末年,窦轨游历德阳郡,曾找袁天罡看相。袁天罡说道:公额上骨骼隆起,玉枕骨如同伏犀,横贯至脑后,地阁尤奇,定会在梁、益二州建立功业。
武德初年,窦轨任益州行台仆射,召袁天罡至其幕府,特别礼遇。
袁天罡又对窦轨说道:明公骨法已然成就,与我往日预言并无差异。但眼中赤脉凸起,横穿瞳子,说话时面容赤气浮现。此谓杀机显露,公为将军,当时刻戒杀。
武德九年,窦轨果因滥杀被撤职,并被召回长安,面见天子。窦轨大为惊慌,便问袁天罡:我此去吉凶如何?
袁天罡道:公之面相不移,地阁右侧光泽,且有喜色,到京城定受皇恩。
窦轨入京,果被复命为益州都督。
袁天罡与利州都督武士彟相善,曾至其家,相其夫人,说必生贵子。
夫人大喜,便令遍相诸子。见武元爽、武元庆,说可位居三品;见长女韩国夫人,说其将大贵,但不利丈夫;又见襁褓中身着男装之次女武则天,则大惊道:此郎君龙睛凤颈,是极致贵人。若是女孩,实在是不可窥测,后定为天下之主。
唐朝代隋之后,蜀道使詹俊用赤牒授任袁天罡为火井(今四川邛崃西南)令。
贞观八年,唐太宗征召袁天罡入朝觐见,当面问道:卿自谓比汉代严君平如何?
袁天罡答道:严君平生不逢时,臣逢明君,胜其多矣。
太宗闻言大喜。中书舍人岑文本请其看相,袁天罡说道:舍人学堂宽阔,眉盖双睛,文才震动海内。但头顶复又生骨,还未成形,若至三品官以上,恐要减寿。
十年之后,岑文本升任中书令,官居正三品。次年跟随太宗出征辽东,卒于军中。
侍御史张行成、马周亦请袁天罡看相。袁天罡道:马侍御伏犀贯脑,兼有玉枕,且如背负重物,富贵之相。但面色发赤,左右命门色暗,耳后其骨不隆,是无山根,恐非长寿之相。张御史五官面相已成,江耳淮鼻河目沟口,下庭丰满,得官虽晚,终将处宰相之位。
其后马周寿至四十八岁而薨;张行成官至尚书右仆射,果至宰相高位。
申国公高士廉曾问袁天罡:公既相人无不神验,则可相自己官爵寿算乎?
袁天罡答道:我自知相命,当然能测。今年四月,即是我寿命耗尽之时也。
画外音:果然到至四月,袁天罡便就去世。无论正史野闻,都未明说其年份。但据史载,高士廉死于贞观二十一年,则袁天罡必是死于此年之前。袁天罡相面之准,大抵如此。其与李淳风相比,当是相法及占卜较高于彼;则天文历算及对天下大势掌握,却远为不如。
贞观二十二年,司空梁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不起。唐太宗微服来至玉华宫,使人以肩舆抬梁公入殿,至御座之侧方下,相对流涕。因命留于宫中,使御医专门医治。
房玄龄私谓其诸子道:为父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馀责。
乃就病榻上修疏,上表谏道: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决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膳,止音乐者,重人命也。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太乎!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焚陵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
太宗览表泣下,谓高阳公主道:乃翁病笃如此,尚忧国家!
亲自临榻视疾,握手与诀,房玄龄遂薨。
镜头转换,按下京师,再说益川。
司农少卿强伟奉旨往巴蜀,伐木征夫造船,以备东征高现。役及山獠之众,雅、邛、眉三州獠民不堪其扰,遂起而造反。
太宗闻报大怒,乃遣茂州都督张士贵为将,右卫将军梁建方为副,薛仁贵为前部先锋,发陇右、峡中兵马二万余人击之。
薛仁贵随主将张士贵南征,凭其掌中大戟,仗万夫不当之勇,兵至巴郡,连连得胜,很快便平定叛乱,奏凯而归。
蜀人依旧大苦造船之役,便求愿输贡钱帛,以雇佣潭州人造船,天子许之。
因州县督迫严急,蜀民至有卖其田宅、鬻其子女者,犹不能供其代佣之费;以至谷价踊贵,剑外骚然,颇具隋末三征高丽时之状。
其事闻于朝廷,太宗失惊,遣司农少卿长孙知人驰往剑南视察。
长孙知人往蜀中巡视,飞报长安:蜀人脆弱,不耐劳剧。大船一艘,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山谷已伐之木,挽曳未毕,复征船庸,二事并集,民不能堪,宜加存养。
天子闻报,乃敕命潭州船庸皆从官给,勿需蜀人出钱。
字幕:唐太宗贞观二十年,西突厥所属回纥部落降唐。
回纥部落首领名唤吐迷度,称胡禄俟利发。统率仆固、同罗、阿跌诸部助唐军讨伐薛延陀汗国,大败多弥可汗之兵。灭亡薛延陀汗国之后,乃率诸部酋长,遣使归唐。
吐迷度兄子乌纥好色乱伦,蒸其叔母。乌纥与俱陆莫贺达官俱罗勃交厚,复因皆系突厥车鼻可汗之婿,故此相与密谋,欲杀吐迷度,以归车鼻。
计议已定,乌纥乃夜引十余骑突袭吐迷度寝帐,于睡梦中将吐迷度杀之。
唐朝燕然副都护元礼臣闻回纥大变,遂使人往诱乌纥,许诺奏封其为瀚海都督。
乌纥信以为真,率轻骑数十人前往都护府谒见,即被元礼臣执而斩之,然后奏闻天子。唐太宗闻报,恐回纥部落就此离散,遂遣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往安抚。
俱罗勃应诏到长安拜见,太宗留之不遣,软禁在京师,使吐迷度之子翊左郎将婆闰还归回纥,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
字幕: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冬十一月。
契丹部族首领窟哥及奚族渠帅可度者共同计议,并率所部要求内属唐朝。
唐太宗许之,遂在契丹部落设置松漠府,以窟哥为都督;又以其别帅达稽等部为九州,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在奚族部落设置饶乐府,以可度者为都督;又以其别帅阿会等部为五州,亦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又置东夷校尉官于营州。
十二月戊寅日,以昆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以旗鼓大纛,使其招讨西突厥诸部之未降服者。
癸未日,新罗女王金真德之弟,新罗相金春秋及其子文王入见。
唐太宗便以金春秋为特进,金文王为左武卫将军,并命内官以汉服赐之。
当年腊月,太子李治为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所建大慈恩寺落成。乃度僧人三百,请五十名高僧入住寺中。更别建翻经院,请玄奘法师专司翻译佛经,并任番经院上座。
玄奘法师移居翻经院之日,太宗及皇太子、后妃尽出,于安福门楼亲执香炉临送,长安城中群出观礼者数万人。玄奘请于慈恩寺内建大雁塔,安置自西域所带回经像舍利。
转过年来,乃是贞观二十三年。春正月辛亥日,阿史那杜尔将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大将羯猎颠,及国相那利等人送至京师。
太宗责其反抗唐军之罪,然后释之,以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将其君臣留在长安。
因按旧规,每年初万国来拜。太宗接待诸国使臣,惟不见突厥车鼻可汗入朝,遂遣右骁卫郎将高侃发回纥、仆骨等兵袭之。
兵入其境,拔悉密吐屯肥罗察自请归降,诸部落相继来附,乃以其地设置新黎州。至次年六月,车鼻可汗阿史那斛勃在金山被俘,九月解送长安。
更有西南徒莫祗诸蛮内附,太宗以其地置傍、望、览、丘四州,隶属朗州都督府。
夏四月乙亥,太宗李世民行幸翠微宫,自觉来日无多,乃将太子李治召至榻前,嘱道:李世勣才智有余,可谓国士无双。然其乃开国勋臣,你与之并无恩惠,恐我死后,其不能怀服。我今借故罢黜,置其于边远之地,观其态度。若其奉诏即行,则说明其忠义不改,俟我死后,你即位后可亲任其为仆射。若李世勣彼时心怀徘徊顾望,其执掌鬼谷门多年,手下徒众极多,且皆为大能之士,为害不浅。当即杀之,不可手软。
李治闻言既惊且惧,俯首听命。
五月戊午日,太宗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官爵,诏命李世勣出为叠州都督。李世勣受诏,早知其中奥妙,于是并不还家告别妻子,直接领命而去,太宗由是放心。
李世勣既离京而去,太宗心头还有一人不能释怀,便是卫国公李靖。却也凑巧,只四天之后,英国公之子李德謇便呈哀书入朝,报说父亲李靖薨逝,终年七十九岁。
太宗既惊且喜,故作难过之状问道:卿父何病,我怎不知?
李德謇答道:今日辰时,我父正在内厅观看兵书,忽闻空中细乐鼓奏,香风满庭。有人自空中叫道:“托塔天王,尘间俗事已了,何不归位天宫?”我父乃向空中一揖,还内沐浴更衣,于榻上端正坐化。因是无疾而终,故此前未曾奏闻陛下。
太宗听罢,沉吟良久问道:你果然听清,那空中神使,呼你父为“托塔天王”乎?
李德謇再拜答道:臣知此乃僭越大罪,但岂敢欺哄陛下!
太宗大喜,乃命厚葬,重加赏赐,使太子李治代己亲自临祭。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并命陪葬昭陵。
画外音:李靖之事,后世愈传愈奇。唐肃宗时,尊姜子牙为武成王,命举国设立武庙,将唐太宗之前历代名将十人分坐左右,号为“武庙十哲”。左列五将,乃是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唐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五将,乃是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大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唐肃宗评定“十哲”之时,却不知此内便有四个乃是鬼谷门历代掌门。
到晚唐时期,李靖逐渐被神化。
后唐明宗李嗣源特赠李靖为太保;后晋高祖石敬瑭追封李靖为灵显王;宋太祖赵匡胤为李靖专门设置守冢之吏;宋室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靖。唐宋之世,并有不少道家方术著作,亦假借李靖名义刊行,谓其精于道术故也。明太祖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李靖;至清代,李靖塑像还被请到太庙,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李靖长子李德謇,因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流徙吴郡,李靖死后,承袭卫国公爵位。次子李德奖,生平事迹未祥。
又有胞弟李客师,参加玄武门之变,屡建战功,受封丹阳郡公,后以年老致仕。
历史真相:李靖临死之时,非要儿子编造一个“托塔天王”故事,以欺骗千古明君李世民,亦是无可奈何,为保鬼谷门一干弟子,尤其李世勣、李淳风、薛仁贵等人性命。其深知李世民乃为明君,料其必然以开国勋臣是否臣服太子为虑。自张亮、侯君集、李君羡、薛万彻等众弟子身上,便看到太宗心内杀机,欲冲功臣动手。于是编造“托塔天王”故事,暗示鬼谷门弟子皆有通天之能,不可轻易谫除也。
字幕:托塔天王神祗由来,其源有三。
其一源自于大唐卫国公李靖,因其战功显赫,并以此号吓唬唐太宗李世民,故被后世哄传,以假作真,故被神化。
其二源于佛教毗沙门支系传说,谓托塔天王乃系那咤之父,名曰北方毗沙门天王。
唐代之时,西域诸国大都信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管辖丝绸之路,保佑来往商旅安全及西域众生祸福;复又被唐天子封为灵感天王,于是在汉民中亦便大有信众。
毗沙门天王是为佛教护法天神,又兼赐福天神要职,管领罗刹、夜叉,掌擎舍利宝塔,故俗称为托塔天王。唐宋之时,朝廷官方敕令诸府州军各建天王堂祀之。
传说毗沙门天王妻为吉祥天女,众姊妹也是天女,是属佛门中豪门之家。生有五子,大太子称为最胜,二太子名唤独健,三太子哪吒,四太子及五太子不传其名。
那咤在汉文中被写为哪吒,本人亦是佛教护法神。五位太子俱都神通广大,随父亲毗沙门天王专门负责保护北方,亦即突厥及敕勒各部,丝绸之路地带。
李靖一生功绩,有大半是为平定突厥及西域诸国,保卫此方百姓安全,故此佛都信徒皆谓李靖便是毗沙门天王化身,由此托塔天王形象逐渐成型。
尤其吴承恩《西游记》中明确称为“托塔天王李靖”,于是更加不容置疑。
其三源于历代话本,以及志怪小说加工而成。
其实早在唐代本朝,便有李复言所著《续玄怪录·李卫公靖》,曾叙李靖行雨故事,是为唐传奇话本中有名代表作品,以神话卫国公李靖,为其大唱赞歌。
其书中记载,李靖曾经在霍山中打猎,由于天晚,投宿大户人家。至夜半之时,忽听有人敲门,并传天帝敕命,令其主人家之子上天行雨,以解陇西诸州旱情。
但主人家诸子都不在家,太夫人不敢有违天帝诏旨,遂请李靖至堂,告曰:此非民户,实乃龙宫,贵人有缘,误入此地。今逢玉皇大帝敕命降雨,以解河西之旱。我二子皆外出未归,又不能稍违期限,故求卫国公代去行雨,请勿辞却。
李靖闻言惊道:此乃天神之责,我乃凡人,焉可行此?
太夫人道:卫公若果是凡人,焉能来得此地,进入龙宫?公本是托塔天王下凡,以助李世民平定天下,鼎兴唐室;大功告成,当复还天宫,仍为天王。且公在天宫之时,与我拙夫西海龙王同殿称臣,交情至厚,代为劳步,又何辞焉?
李靖借住人家,又闻说是故交老友遗孀,自是推辞不得,于是答应。
太夫人命人牵出一匹白马,又取出一小瓶净水,系于马鞍之前,告诫李靖:公可乘此马前去,毋须揽缰,任其自行。若马嘶鸣,即取瓶中净水一滴,滴于马鬃之上即可。
卫国公闻说如此简单,满口允诺,并不为难。刚要纵马出门,太夫人忽又叫住,珍重嘱道:此非凡水,甚是了得。卫公记住,切切不可多滴。
李靖领诺,遂驰马而行。出府未远,那马便四足腾空,立于云端,却是一匹龙马。一路西行,不一刻便有大风四起,伴以电闪雷鸣。
于是每闻龙马嘶鸣,李靖便依太夫人所嘱,取瓶中净水滴于马鬃之上。
既而电掣云开,李靖在云端往下一看,却是自己扎营屯住之村。于是想道:我打扰此村久矣,无以为报。既今大旱,田禾枯渴,我掌行雨大权,何不多下一点,以泽村民?
想至此处,李靖自以为得意,遂将瓶中净水连下二十滴。片刻行雨完毕,李靖骑马回到龙宫,兀自洋洋得意。
未料刚进庭院,便被太夫人扯住衣袖,埋怨道:临行时我是怎样叮嘱你来?约好每闻马嘶,只下一滴;一滴净水,就是地上一尺雨也。公所扎营之村,夜半平地水深二丈,哪里还有生存者?你数千军马皆作溺死之鬼,我儿亦因此受罚,被天神杖打八十,好不苦也!
于是唤出二子,使李靖观其后背,血痕满身,惨不忍睹。李靖惭愧,半天无言以对。
夫人又道:你不懂天宫规矩,我也不能责怪。但恐天上再来惩罚于你,公可早行,不要羁留于此。公既代为行雨,尚要报答,我有二仆,公可偕行;可择其一,亦可全部带走。
于是唤出二仆,东西侍立,其位于东者温柔谦和,位于西者金刚怒目。
李靖暗道:我若拒之,恐其发怒;设若都要,受之有愧。
于是向太夫人深施一礼道:某行事勇猛鲁莽,承蒙夫人美意,选其怒目者可也。
太夫人笑道:任凭公意,休得后悔。
李靖再行一礼,遂带怒目之仆告别。刚走出府门几步,回望其宅已经不见,化为密林。不由心下大惊,欲回顾问那怒仆,未料竟也不见,只得独自一人寻路而回。
还至军营,果见连同村子已成汪洋,大树只露出树梢,看不到任何活人。
画外音:据后世好事者解读此篇传奇故事,说龙王夫人所赠二仆,文东武西。李靖终被封为武将之首,并封卫国公,但始终没能拜相,是因未选择东侧温柔谦和之仆,只选西侧怒目金刚,故此最终只可为武将之首,而不得文官班头。若是李靖当时两人皆选,则必位极人臣,将相俱得。其实解此传奇者,实不知史。因李靖曾为尚书右仆射,正是宰相。
历史真相:在中国神仙体系中,成仙之路比较混乱者,便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以及托塔天王李靖。《西游记》成书在前,谓曰托塔李天王名为李靖;《封神演义》成书于后,故书中许多神仙皆都取材于《西游记》,只不过是将唐朝李靖,变为殷商陈塘关总兵李靖而已。而考证殷商官制,根本便无“总兵”一说。直至明初洪武年间,镇守边区统兵官方称为总兵,本为奉旨差遣名称,亦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挂印出战,结束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因总兵之称始于明朝,便可知陈塘关总兵李靖乃为臆造,实是天大漏洞。
首先将李靖神话者,始自唐代刘餗所著笔记小说《隋唐嘉话》,其文略云:卫公李靖,始困于贫贱,因过华山庙,诉于神,且请告以位宦所至。辞色抗厉,观者异之。伫立良久乃去。出庙门百许步,闻后有大声曰:“李仆射好去。”顾不见人。后竟至端揆。
此篇传奇虽未明说李靖有甚神通,但其能与神仙对话,且被华山庙神称为李仆射,已可证明其非凡人,乃是上天星官下凡者。自此之后,方有李复言所著《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却将华山之神变为龙王之妻,又增加代为行雨之事,稀奇古怪,引人入胜。
亦只因《隋唐嘉话》始作其踊,于是后世各种传说都附会到李靖身上,造神运动就此开始。时至宋朝,造神运动达到高峰,玉皇大帝及托塔天王同时产生。宋徽宗封李靖为惠武侯,孝宗升为忠惠景武公,不久封忠烈王,至于民间建祠祭祀,更是不计其数。
神话叙罢,复说正史。
大唐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李世民疾病增剧,渐不能起。太子李治昼夜不离榻侧,或累日不食,以至黑发有变白者。太宗执太子之手泣道: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因知疾笃,遂召长孙无忌及褚遂良入含风殿,托以后事。太宗仰卧,谓其二人道:朕今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复又谓太子李治:有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又令长孙无忌先出,留褚遂良嘱道:长孙无忌尽忠于大唐,我有天下,多赖其力。我死之后,勿令谗人间之。
其后有顷,驾崩于含风殿中。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与文德皇后长孙氏合茔。
画外音:唐太宗昭陵共有一百八十座陪葬墓,位于陕西咸阳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主峰,号称“唐十八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者,被誉为“天下名陵”。择九嵕山为址,因山建陵,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唐代帝王“因山为陵”先例。
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者,乃是昭陵六骏浮雕,位于祭坛东西两庑房内。上有欧阳询书太宗自撰马赞,后有殷仲容隶书刻于座上,原诗收入《全唐文》中。昭陵六骏皆为太宗李世民坐骑,分别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所有石刻都为写实,乃为不同凡响之作。
另有昭陵十四国蕃君雕像,建造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太宗李世民入葬昭陵一年之后,置于陵园北司马门附近。哪十四国蕃君?排列如下:
其一东突厥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其二东突厥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其三东突厥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其四东突厥答布可汗阿史那社尔,其五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其六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其七新罗女王金真德,其八吐谷浑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其九印度婆罗门国王阿罗那顺,其十越南林邑国王范头利,十一高昌国王鞠智勇,十二焉耆国王龙突骑支,十三龟兹国王诃黎布失毕,十四于阗王尉迟伏阇信。
镜头闪回,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派人选陵,征求众臣意见。
众臣见问,大都建议选在骊山。惟鬼谷掌门李靖因知己妻红拂乃是骊山老母,不愿此山再经土木工程,更不愿使唐太宗与秦始皇共争其山上仙气,故此极力推荐九嵕山。
太宗当时便问:卿非阴阳家,因何如此肯定此处风水胜过骊山?
李靖答道:臣是鬼谷纵横派掌门,所学远远高于阴阳家,陛下所深知也。九嵕山左有五峰山,右有嵯峨山,北有黄土高原,南临渭河,与太白、终南山诸峰遥相对应,阴阳家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后有靠、前有照,更有拜山,无一不备,诚是上佳风水宝地也。
太宗:如卿所云,大似有理。但历代帝王,因何皆都不选此山为陵?
李靖:当初汉武帝看中此地,问于群臣,大都说好。惟东方朔反对,故而弃之。
太宗:那东方朔因何反对?
李靖:东方朔云,选陵址须考其三事。其一曰龙,即地脉行止起伏走向;其二曰砂,看主山与周围群山朝迎;其三曰水,看水口及其流向,并与山形映照。九嵕山是笔架之形,要选陵址,须选中间帝峰之下。但三峰高低不均,不利于后代子孙。且九嵕山后有泾水,割断山脉,意谓陛下身后,重者江山易手,轻者国势不兴。汉武帝闻此,故弃此山。
太宗:既是如此,卿因何又让我择此为陵?
李靖:时移事异。九嵕山帝气所在,其势明也。汉武帝欲选陵于山下,故此不妥;陛下若选在山上,依主峰为陵,并取名为“昭陵”,则万年之基,无可动摇也。
太宗大喜从之,遂命于此处依山为陵。其后武则天即位,正应泾水割断李家龙脉之说,然复因“昭”字,又接续李氏江山社稷,此乃后话。
闪回结束,书归正本。
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环拥舅父长孙无忌脖颈,号恸将绝。无忌揽涕,请天子止悲升朝,处分众事以安内外。太子不听,犹自哀号不已。
长孙无忌喝斥道:主上以宗庙社稷付殿下,岂得效匹夫愚妇,唯知哭泣!
因时在终南山翠微宫,恐京师及四夷震荡,故决定秘不发丧。当月庚午日,长孙无忌等众臣请太子先还京师,飞骑、劲兵及旧将皆都随从,以防京中生变。
辛未日,太子李治进入京城,将大行皇帝御马驾舆以载,侍卫如同平日,继太子还宫,置措灵柩于两仪殿中。乃以太宗名义下诏,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侍中,以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中书令。
来日一早,便于太极殿发丧,宣布遗诏:太子李治即皇帝大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诸王为都督及刺史在诸州者,并听回京奔丧。
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改次年为永徽。
高宗乃接受长孙无忌等辅政大臣之议,罢辽东之役,及于巴蜀造船等诸土木之功,于是天下称庆,如释重负。又下令为太宗治丧,举国挂孝,大赦天下。
当时四夷之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都恸哭,更有为之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者,如丧考妣。
六月丁丑,高宗李治依照父皇生前嘱咐,擢升叠州都督李世勣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因命改百官姓名干犯先帝名讳者,命李世勣改名为李勣。
徐茂功之名,再无人提。
其后封赐辅国重臣:以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以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尚书左丞张行成为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
太宗驾崩之时,阿史那社尔大破龟兹,行军长史薛万备请以兵势威吓,再遗使游说于阗王伏阇信入朝归附,社尔吸从其议。
是年秋七月,于阗王伏阇信自动到唐营投诚,并随薛万备入朝。高宗李治大喜,诏其先入谒大行皇帝梓宫,然后自己升殿接见。
八月癸酉夜,关中地震,晋州尤甚,压杀五千余人。
七日之后,下葬文皇帝李世民于昭陵,庙号太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二将自请杀身殉葬先帝,高宗遣使告谕,以先帝生前有旨不许。
丧事已毕,复召李勣入朝,升为左仆射,由此便为宰相。是年冬十月,在突厥诸部置舍利等五州,隶属云中都督府;又置苏农等六州,隶属定襄都督府。
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荆王李元景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李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赠梁国公房玄龄为太尉,申国公高士廉为司徒,蒋国公屈突通为左仆射,都在太宗庙庭配祭。又赐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名号,封为西海郡王。
赞普感激至甚,除上表谢恩,并致书长孙无忌等辅国宰相:天子初即大位,诸臣下若有不忠于大唐者,臣当勒兵赴国讨除之。
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高宗感其忠义,复进封賨王,赐饷蕃渥。松赞干布又向唐室奏请蚕种、酒人,与碾硙等诸工匠,高宗皆者复诏准许。
永徽元年,松赞干布去世。子共日共赞早逝,遂由孙芒松芒赞嗣位。
高宗李治在位,忽一日召左仆射李勣入内,摒退左右问道:公辅我父皇三十余年,又曾为鬼谷掌门,是知先帝之心最深者。当年太子坏事之后,先帝最喜者乃我四兄李泰,三兄李恪,惟不喜我。则公必以实告我,究竟是何原因,使其终弃二兄,立我为嗣子耶?
李勣:此间并无甚深玄机,实乃皆是国舅长孙无忌之功也。
李治:到底真相如何?卿勿讳言。
李勣见此,只得如实作答:先帝共有十四子,最喜者果是皇三子李恪,四子李泰。李恪生母乃是隋炀帝之女杨妃,深得先帝宠爱;又太宗常谓:“恪有文武之才,其性类我。”李恪因此在朝中人气很高,甚为物情所向。(本集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3s 2.34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