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九集 周失九鼎

    战国中期,儒墨学派势衰,道家学派兴起。代表人物,乃是宋国蒙人庄周,称为庄子。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观点,使道家思想真正成为学派,并得流传,自己也成为道家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周终生不仕,穷于治学,依老子之言,著书十余万字,名曰《庄子》,多以寓言喻理,辨明老子主张。将“贵生”、“为我”理念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道我合一。

    庄子周游列国,以光大道家学派,尝与魏相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临渊观鱼。

    庄子赞道: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驳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反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不知鱼之乐是矣。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此谓濠梁之辩,乃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命题,不可以诡辩之术视之。

    其后不久,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遣使来访,请其出仕做官。

    庄子执竿不顾,对来使说道:我闻楚有神龟,死时三千余岁,王裹以锦缎,置于竹匣,藏于宗庙。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楚使答道: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遂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楚使方知庄子之意,只得告辞,还报楚王。

    庄子犹恐楚王再来啰唣,将欲离家远行,再去看望惠施。

    有人闻此,便对惠子道:庄子既辞楚王之聘,前来大梁,是将欲取代明公为相也。

    惠施大惧,命人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必要驱逐庄子出境,方才安心。

    庄子闻此,遂乔妆躲过搜捕,竟至相府求见。惠施闻说庄子登门,不得不见。

    庄子登堂,开门见山道:南方有鸟,名叫鹓鶵,子知之乎?

    惠施:未知也。其鸟如何?

    庄子: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见鹓鶵过之,便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施闻此,面红过耳,急离席谢罪,令人摆酒,为庄子洗尘接风。

    庄子与惠施出游,行于山中。只闻林中叮叮作响,入而观之,见是匠人正在伐木。

    两人甚有兴味,观之半晌。惠施忽见不远处有棵大树,枝叶盛茂,参天直立,而伐木者视若不见,绕行不取,只伐旁侧之树。

    于是上前,问其伐木工人:此木高而且直,何不见伐?

    伐木工头也不回,顺口答道:无所可用,故而不伐。

    惠施听罢,目瞪口呆。

    庄子上前,喟然叹道: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

    惠施:先生此言何意?

    庄子:正因无用,方是有用。此间道理,兄不知耶?

    眼见日色近午,二人携仆出山,至于乡邑,来访故人之家。故人喜而相迎,命家人盛具酒肉,并令竖子为客杀雁飨之。

    竖子请问家主:家中共有两雁,其一能鸣,一不能鸣,杀哪一个?

    主人笑骂道:这还用问?杀其不能鸣者。

    时有庄周弟子在傍,闻此一问一答,忽然若有所悟,便问师父庄子:山中之木,以不成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雁,以不善鸣而死,先生将何以处?

    庄子笑答: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惠施问道:我兄此言何谓?

    庄子: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

    当日便以雁肉为馔,佐以家酿美酒,宾主尽欢。

    庄子微醉,卧于凉棚之下,酣然入睡。直到日薄西山,这才醒来,睁眼看时,惠施正与主人在院中喝茶,相谈甚欢。

    惠施听到动静,见庄子醒来,于是笑问:贤兄一睡半日,有何好梦?

    庄子:果然有梦,果然有梦!

    惠施:未知梦到何人,何景,何情?

    庄子:并未梦到他人,亦无他景,只梦到我庄周本人,化为蝴蝶。

    惠施:化为蝴蝶,其情状为何?

    庄子: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也。

    便在庄周做梦化蝶之时,西北风云渐起。

    时有西羌义渠,是为诸戎部族中一支,据今陕西省北部、甘肃省北部及宁夏等地。至此逐渐改变游牧方式,择地而居,筑有城邑。

    秦惠王三年,义渠部族向秦国进攻,在洛水流域打败秦军。

    赵肃侯闻而惊惧,遂大发民工,开始修建固关长城,以备义渠败秦之后,再来侵赵。

    画外音:固关长城,位于漳、滏二水之间,地势险要,后与娘子关、旧关共成鼎足之势,为历代军事要塞。明万历十七年再次修复,即现存之河北长城。南段新关经将军塔到白灰村,长十五里;北段固关经岭后底到娘子关嘉峪沟段,长二十六里,是为现存遗址。

    镜头快进,风云突变。

    楚威王七年,围齐徐州,大败齐将申缚;

    韩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齐国趁燕国之丧出兵,攻取燕国十城。

    秦惠文王拜犀首为大良造,张仪为客卿,并依其连横亲秦策略,亲燕盟魏。至此楚齐相伐,齐燕互攻,便使六国合纵抗秦联盟,彻底烟消云散。

    赵王召来苏秦,责问道:六国相攻,合纵涣散,秦若伐我,如其奈何?

    苏秦谢罪道:臣请为大王出使燕国,且必有以报魏。必破秦国连横,请大王放心。

    赵王从之,苏秦于是去赵至燕。

    燕易王在位,闻说苏秦到来,大为惊喜,待若上宾,复又拜为相国。然后问道:先君以举国听命先生,终成六国合纵。今先君之骨未寒,而齐兵取我十城,如洹水之誓何?

    苏秦答道:臣请为大王使齐,必奉十城还燕。

    燕易王信之,便请出使齐国。

    苏秦于是南趋临淄,来见齐宣王道:燕王者,大王之同盟,而秦王之爱婿也。大王利其十城,结燕、秦两国之怨,非善计也。大王听臣,不如归燕十城,以结燕、秦之欢。则齐为方伯,复兴桓、威霸业,号召天下不难矣。

    齐宣王闻言大悦,乃以所夺十城还燕,并遣使重新修好。

    秦惠王闻说苏秦复出,只三言两语,便使齐燕结盟,不由大惧,遂问计张仪。

    张仪:其能盟之,我能破之。大王只需结好燕相国子之,与其结为儿女之姻;又使苏秦两位同胞兄弟苏代、苏厉,再与子之结为兄弟,便可重固秦燕之盟也。

    秦王大喜,照计而行。由是燕国内部便分两派,燕易王与苏秦一派,持合纵之政;相国子之与苏代、苏厉同党,奉连横之策。

    苏秦自齐还燕,载誉而归。易王因见十城失而复得,大喜若狂,连日摆宴以待苏秦,对其奉若神明,侍之如父。易王生母文夫人正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因素慕苏秦才能,遂使左右召入宫内,与其私通。

    易王渐渐闻知,但思家丑不可外扬,于是隐忍不言。

    苏秦恐怕因此获罪,乃思脱身之计,入说易王道:以燕、齐之势,今虽暂时释怨结盟,终当相并为仇。臣愿为大王江山社稷,行苦肉反间之计。

    燕易王:何谓苦肉反间之计,其功如何?

    苏秦:臣伪作得罪于燕,出奔齐国,齐王必重用臣。则臣可居中设计,败齐兴燕。

    燕易王正欲苏秦离去,以断其与母亲奸情,当即许之,乃借故收回苏秦相印,并欲问罪。苏秦遂奔齐国,齐宣王果然不疑,用为客卿。

    苏秦见用于齐,果然想方设法,暗行弱齐兴燕之策。齐宣王好乐,苏秦说以田猎钟鼓;宣王好货,苏秦因使厚其赋敛;宣王好色,苏秦因使妙选宫女。

    客卿孟轲当时在齐,看出此中蹊跷,于是屡次上书切谏,说以其中利害,无奈齐宣王正信苏秦,皆不肯听。反而引起王后钟离春警觉,出面问政,苏秦才不敢十分放肆。

    楚威王熊商在位十一年去世,子熊槐即位,是为楚怀王。

    魏国欲图乘丧攻楚,为免除后顾之忧,先遣使至秦,许诺战胜楚国之后,便将河西上郡献给秦国。张仪闻说师兄苏秦已离燕国,又见魏使来至,认为连横时机已至,遂劝秦王。

    张仪:大王可应允来使,并宜助魏攻楚。

    秦王:却为何故?

    张仪:若魏国取胜,秦国可得上郡;如果不胜,秦国亦可乘机攻取。

    秦王喜而从之,遂征调驻皮氏军队万人,战车百辆,助魏攻楚。魏、秦联手,天下无敌,于是大胜楚军,攻取陉山(今河南漯河)。

    联军得胜凯旋,秦王因此极重张仪,宠爱有加,专设相国之职,委予张仪,是为秦之首任相国。张仪既任秦相,便对魏国软硬兼施,迫其全部归献上郡十五县,以为贺礼。

    至此秦国占有黄河天险,便以所占焦邑、曲沃河东之地还魏,以为投桃报李。

    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素与张仪不和,此番见其拜相,恐为所害,离秦至魏。

    魏王素知公孙衍之能,立即用为上将。

    公孙衍既拜大将,便与齐将田蚡合谋,将欲出兵伐赵。无奈魏、齐二王尚持苏秦往年合纵之约,均不同意与赵国开仗。

    公孙衍见此,遂寄书田蚡:我等只要说服魏、齐二王,先发少量军马,造成伐赵事实;则两兵相交,二王必不会坐视兵败,将发大军助战,以成灭赵大功也。

    遣使入齐之后,公孙衍复劝魏王:赵国三面裹魏,榻侧之虎,不可不除。臣与齐将计议,只两国各出兵五万,不出五月,即可攻破赵国。

    魏王耳软心活,终于同意。便在此时,田蚡亦以此言劝说齐王,齐王亦从其奏。

    于是公孙衍、田蚡各率本国五万兵力,合力伐赵。各军未出国境,魏惠王、齐威王果忧不能一战而胜,又发大军随后。

    魏、齐联军分进合击,果然一举打败赵国,俘虏赵将韩举,攻占平邑、新城。

    张仪闻此,急劝秦王联合韩、魏,就此趁火打劫,向赵国西部发起进攻。

    赵王虽然新败于魏、齐,依旧不服,遂遣赵疵为将,率军与秦军战于河西。结果秦军大胜,杀死赵疵,并乘胜渡河,复又攻占离石、蔺邑。

    宋君剔成四十一年,弟公子偃发兵叛乱。剔成战败逃往齐国,公子偃自立为君。

    孟子因不得齐宣王重用,于是去齐至宋,相助宋王偃进行改革,在国内推行仁政。

    宋君偃出于沽誉钓名,外加大臣戴不胜、薛居州极力撺掇,佯行仁政,并非出于仁爱之心。更因身侧小人横行,宋王凶残暴虐本性逐步暴露。

    魏国为抵抗秦人入侵,设置河东郡,管辖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

    是年中山郡苦陉县中,有嬴姓廉氏人家,夫人生产一子,名曰廉颇,字洪野。过百天之时,被奶姆抱往街市玩耍,两人忽然同时丢失不见。

    正在全家焦急万分,派人四出寻找之时,有邻舍入府,言于廉公:今日巳时,我家小厮往市中购米,见有一头白额猛虎不知从何处而来,忽现市中,哧死你家奶姆,将公子叼走,逃往曲阳黄山之中。公子既入饿虎之口,估计其命难保。

    廉公闻此,只得自叹命苦,痛哭一场,命人将奶姆尸首运出城郊埋葬,不再追究。

    当此之时,乃是周显王四十三年。忽一日,周王遣使四出,传谕诸侯,说王室九鼎在迁移之时,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遍寻不见,打捞不出。

    诸侯闻此,无不大惊。于是便以朝见为名,各遣使往洛阳王城打探,果然只见基座尚存,九鼎皆都不见踪影。九鼎乃为大禹所铸,作为镇国之宝,流传两千余年,就此下落成谜。

    画外音:其后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在南巡之时,曾派数千人在泗水中打捞九鼎,但也一无所获。到至清代,历史学家王先谦在其《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提出:由于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九鼎成为群雄争夺焦点。为息事宁人,周王于是毁鼎铸钱,对外则诡称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诸侯举兵相向,兴师问鼎。

    事件悬疑:又有一说,秦武王四年,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因力举雍字秦鼎,离地半尺,失手砸断胫骨而死。若依此说,则九鼎并未失踪。

    周失九鼎之时,滕国太子出使楚国,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请教治政之策。

    太子后为国君,是为滕文公。因受孟子教诲,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不久名声大震,称为贤君,远近来附者络绎不绝。

    赵肃侯二十四年,赵国联合韩国攻魏,包围襄陵。魏军以一敌二,大败赵、韩联军。

    次年,赵肃侯死,在位二十五年。子赵雍即位,是为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即位,为雪襄陵战败之耻,任用赵豹为相,虚心求教,又置博闻师、左右司过各三人,以便随时请教,纠正自身过失。每遇大事,先请教贵臣肥义,并尊礼寿高老者。

    因思常受胡人侵扰,议于群臣道: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计议结果,乃决心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强兵卫国。

    张仪闻说楚威王已薨,怀王继立,乃遣人致书怀王,迎其妻子,且言昔日盗璧之冤。楚怀王因惧秦国之强,收到来书,急遣使礼送张仪妻子至秦,再三致歉。


    发遣使者去后,楚怀立召昭阳至殿,当面责道:张仪贤士,其才天下共知。当初既为子门客,何不进于先君?又诬其为盗,迫其终为秦用,非遗我楚之大患何?

    昭阳受责甚愧,并无一语可答,回到家中,便即发病而死。

    与此同时,卫平侯姬劲死,子嗣君即位,是为卫襄侯。

    时有卫国徒役,逃到魏国,因医好魏惠王之病,便被魏王留做魏国医官。卫襄侯欲以五十金购回,使其继续服役,魏惠王不从。卫襄侯甚是固执,又欲用左氏之地易之。

    众臣谏道:以一城易以刑徒,何谓也?

    卫襄公道:若听任此徒逃脱,使刑不能施,甚于失一城也。

    魏惠王听说,遂令人将此刑徒送回卫国,并未索要左氏之城,以及任何财物。

    法律高于一切,卫襄公可谓中国史上首位践行者。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十三年、魏惠王后元十年、韩宣惠王八年。

    魏国上将公孙衍重新提出合纵联盟,共同抗御秦国。魏惠王与韩宣惠王先在巫沙(今河南荥阳)相会,又与韩王前往赵国,会见赵武灵王。

    次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改称王号,重新结成合纵抗秦联盟。

    楚怀王闻此,复申苏秦合纵之约,将欲结连中原诸侯。

    张仪闻而大怒。因思此番合纵,并非出于师兄苏秦之策,乃入见秦王:臣请辞相印,前往魏国,请大王恩准。

    秦惠文王惊问:孤有何得罪之处,君欲舍秦,往投魏国?

    张仪:臣此番东去,非是叛秦投魏。山东六国溺于苏秦之说,未能即解;今又听秦国叛臣公孙衍蛊惑,联盟抗秦。臣此去必令魏国事秦,以为诸侯之倡。

    秦惠文王闻言大喜,这才明白张仪意图,由是欣然许之。

    张仪乃辞相印,去秦投魏,来至大梁。魏王得之大喜,用为客卿。

    张仪因说魏王:大梁南邻楚,北邻赵,东邻齐,西邻韩,而无山川之险可恃,此四分五裂之道也。故非事秦,国不得安。

    魏王因受苏秦合纵思路影响,未听张仪连横之议。

    张仪知道不能仅以言辞打动魏王,遂还至己府,暗派心腹家人急还秦都咸阳,往招秦师伐魏。秦惠王立即配合,发兵攻取曲沃。

    未料此举适得其反,魏王大怒,愈加不肯事秦,并与齐王会于东阿,再次谋为合纵,并推楚怀王为纵约长。齐宣王从之,于是各发使节,前往楚国郢都,请结楚盟。

    楚怀王见说魏、齐皆肯奉己为纵长,不由激发雄心,慨然答应结盟合纵。因欲改革朝政,振兴楚国,便擢用大夫屈原为左徒,命其主持制定新法。

    屈原名平,出身王族远支。博闻强识,通晓国家盛衰兴亡之道,擅长外交辞令。

    既受命为左徒,于是制定新法,改革楚国政治,提拔贤能官吏,采取联齐抗秦之策。

    改革新政,自然难免触犯旧贵族利益,于是群起抵制,不肯配合。楚怀王幼子熊兰、宠姬郑袖,联合上官大夫,对屈原交相进谄。楚怀王初时不信,渐被迷惑。

    屈原迭遭迫害,终被免官,流放汩罗。

    便在魏惠王谋划联合山东各国,共同抗秦之时,张仪却也趁机私离大梁,与齐、楚两国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相会,商议破坏合纵之策。

    次年,张仪向魏惠王进言,并献联合秦、韩,以伐齐、楚之策。魏惠王经不住张仪舌灿莲花,最终采纳其议,并用张仪为相,以代惠施。

    公孙衍闻而大怒,急派人至韩,将张仪联合秦魏攻韩计划告之。

    韩惠王如梦方醒,急派人向魏惠王表示归顺,并声言韩魏复合,完全归功于公孙衍。

    魏惠王果然因此信任公孙衍,就而疏远张仪。

    韩惠王由此说服齐、楚、燕、赵四国,皆都支持公孙衍合纵策略。在五国支持之下,魏惠王复又改任公孙衍为相,并将张仪逐回秦国。

    周显王四十八年,显王姬遍垂暮,因念旧情,遂带亲随出京,到过去埋名避难之地巡游。因天气炎热、舟车劳顿,至宝堌堆一病不起,遂病死于吴家阜(今河南鹿邑)。

    因遗体难以送回都城,就地发丧埋葬,称为显王墓。

    镜头闪回。姬扁被立为储君之时,遭到王室诸子忌恨,派人暗杀。

    大将吴震保护太子冲出都城,一路向东,见前方大河挡路,遂背起姬扁,跃上小船,奋力划渡。追兵万箭齐发,吴震脱其盔甲遮在姬扁身上,摇撸划船,终于脱离险境。

    吴震身中数箭,血流如注,行至宝堌堆西北浅滩,伤重而死。

    姬扁其后返国,为王四十八载,老来思及往事,重游宝堌堆,未料死葬于此。

    闪回结束。周显王既崩,子姬定即位,是为周慎靓王。

    与此同年,燕易王薨逝,子燕王姬哙即位。

    齐靖郭君田婴有四十个儿子,田文乃贱妾所生,但倜傥智略,劝说父亲散财养士。

    靖郭君从之,便使田文主家,接待宾客。

    宾客争誉田文之美,皆请靖郭君册立此子为嗣,靖郭君从之。

    田婴病卒,田文继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因遍招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为之筑舍立业,给予厚遇,并存救其亲戚。坐间食客常有数千人众,各以为孟尝君亲己。

    孟尝君奉齐王之命使楚,楚王厚礼以待,并赠以自己所卧象牙之榻。孟尝君爱如珍宝,遂令家臣登徒直率领家甲亲兵,护送象牙床回国。

    登徒直奉命,甚觉为难,便向门客公孙戌问策:此象牙床价值千金,若有丝毫损伤,既卖妻子儿女,亦不能偿也!公若使我躲过此差,我有祖传宝剑赠公。

    公孙戌应之,乃入见孟尝君道:各小国之所以争请公子担任国相,是因公子扶助弱贫,存国延嗣,钦佩公子仁义廉洁。今公子方才至楚,就受楚王象牙床厚赐;则尚未到至诸国,将以何物以献公子哉!

    孟尝君信以为然,于是谢绝楚王象牙床之赐。

    公孙戌见目的达到,喜而告辞,快步离厅下堂。孟尝君深感奇怪,急命人将其召回。

    孟尝君:卿何来时心事满腹,去时趾高气昂、神采飞扬哉?

    公孙戌见被识破心事,不敢隐瞒,只得将登徒直贿以宝剑之事说之。

    孟尝君于是令人悬榜于门:能宏扬田文名声,止我过失者,即使私受馈赠无妨。

    出使诸国归齐之后,孟尝君名声大噪,更大筑馆舍,以招天下之士。

    凡士来投,不问贤愚,无不收留,天下亡人及有罪者并皆归之。

    孟尝君虽贵,饮食与诸客相同,并无二致。一日待客夜食,因有仆人立于案前侍候,无意间蔽其火光,遮住孟尝君面前饭食。

    时有侠客初次来投,正在座中。见仆人遮遮掩掩情状,便怀疑自己案上饭菜,必与主人饭食不同,定有优劣之分。于是心中不快,便即投箸不食,起身请辞。

    孟尝君不明所以,起初一愣。见客人目视自己桌案,便明其意,于是不动声色,起身挥令侍仆走开,笑道:客人若去,田文不敢强留。便请至前,以礼话别再走,未知可否?

    侠客见主人有礼有节,遂怀忿上前,便要说话。此时灯光映照,案上饭菜一览无余,却与自己案上饭食一般无二,样样相同。

    其客叹道:孟尝君待士如此,而吾过疑,真小人矣,尚有何面目,立其门下!

    叹说已罢,乃引刀自刭而死。在座诸宾,无不动容,齐声惊叹。

    孟尝君见状落泪,叹道:一念之误,人且不知,痴子何必如此!

    于是下令厚殓,亲临其丧,哭祭甚哀。由是天下来归者益众,食客尝满数千人。诸侯皆闻孟尝君之贤,且多宾客,都是身怀异能者;由是又皆尊重齐王,相戒不敢犯境。

    齐宣王因田婴之死,乃用储子为相。

    魏惠王在位五十年而卒,寿止八十一岁,子魏嗣继之,是为魏襄王。

    孟轲前来拜见魏襄王,相谈之下,甚不融洽。

    魏襄王忽问:天下以何能安?

    孟子答道:天下统一而安。

    襄王又问:统一天下者谁?

    孟子答道:不滥杀者。

    襄王又问:谁愿使其统一?

    孟子回答:天下百姓皆愿。

    襄王又问:以何知之?

    孟子回答:王知禾苗乎?炎夏遇旱,禾苗皆都枯萎。然逢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则生机勃勃,一片葱郁。如此势头,谁能阻挡!

    魏襄王闻此,默然不语。孟子眼见话不投机,便即告辞,离开王宫,来见惠施。

    惠施:子与魏王论政,尚得意否?

    孟子:魏王态度,不似一国君主。与其接触言谈,不能产生敬畏之感也。

    周慎靓王三年,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推举楚怀王为纵长。

    楚怀王在位十一年,既为五国纵长,便道:齐乃东方大国,岂可不与我盟?

    遂遣使至齐,劝齐王共同发兵攻秦。齐宣王不能决断,问于群臣。

    左右皆道:秦国与齐乃甥舅之亲,未有仇隙,不可伐也。

    苏秦此时在齐为客卿,力主当年合纵之约,坚执以为秦国可伐,双方争执不下。

    孟尝君独持异议:言可伐与不可伐者,皆非也。

    齐宣王:卿何出此言?

    孟尝君:伐则结秦之仇,不伐则触楚国之怒,对齐国皆大不利。以臣愚计,莫如发兵从伐,而缓其行速,不与五国为异同,以观望进退。

    宣王深以为然,即使孟尝君为帅,引兵二万前往。孟尝君方出齐郊,遽称病延医疗治,一路耽搁不行。

    韩、赵、魏、燕、楚五王会于函谷关外,刻期进攻;秦守将樗里疾于关外陈兵索战,五国互相推诿,莫敢先发。

    樗里疾遂突出奇兵,先绝楚国饷道。楚兵败走,韩赵魏燕四国皆还。

    五国合纵伐秦之事,由是虎头蛇尾,终未成功。自此之后,山东各国反又畏秦如虎。

    孟尝君未至秦境,闻说五国之师已撤,便即率军归齐。齐宣王见不费一兵一卒,乃赐赠孟尝君黄金百斤,为食客之费,自此益爱重之。

    六国合纵失败,苏秦由此含愧,自以为智谋不及孟尝君。楚怀王亦恐齐、秦就此交合,乃遣使厚结于孟尝君,与齐国再次申盟结好,两国聘使往来不绝。

    函谷关一战,五国联军惨败;因为魏国近于秦境,损失最为惨重。魏襄王欲与秦国媾和,又恐得罪合纵之长,遂派惠施前往楚国,说明此意。

    楚怀王只得顺随魏国之意,亦向秦国求和。

    秦国本欲不从,奈何义渠君乘机起兵来袭,大败秦军于李伯(今甘肃天水东)。秦国受到义渠牵制,不便再与五国联军交战,最终同意媾和。

    宋康公偃闻说五国联军大败,不由大喜,于是自立为王,史称宋康王。

    是年鬼谷门兵家弟子乐池奉命下山,返回祖父乐羊封邑中山,就任中山国相。

    乐池使人持鬼谷令至秦,示以秦惠文王,请复用师兄张仪为相,以破公孙衍合纵之谋。秦王见而大喜,且不敢不从,遂复拜张仪为秦相,统揽军政大权。

    张仪对鬼谷令使整衣四拜:庞涓师兄不知此令,因有马陵之败,以至亡身;孙膑师兄因持此令,虽受膑刑而终至获胜,乃为万世兵家师表。鬼谷令之重,其非重于泰山乎?

    令使笑道:师兄即知此令之重,便请以鬼谷门弟子身份自重可也。

    因持令牌而归,还报令主乐池。

    乐池既为中山国相,便选兵车百乘,派弟子出使赵国,并选门客中有智能者为将,统领兵车而行。及至中道,队伍杂乱,不成章法。到赵都邯郸之后,便为赵人所笑。

    门客带队还归中山,乐池早闻弟子说其乱伍之事,因而责问:吾以公为智谋之士,故使为将,出使赵国。今中道而乱,遗笑于赵人,是何故也?

    门客拜揖称罪,告辞而去,告于其他门客:乐公虽是鬼谷兵门高弟,却甚不知治兵之道。我闻用人之法,威足以服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我仅是乐公门客而已,又无官职。则使某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岂能怪我耶!

    听者便问:既如此,公如何方能使军伍不乱?

    其客答道:授某以升杀大权则可。彼军中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不治!

    摇头晃脑言罢,扬长而去。

    乐池闻此,笑不可抑:此愚夫之论也。将在外,可得专权,升杀是也,其谁禁之?

    众客闻此,恍然大悟。便有人问道:向闻鬼谷门下弟子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则明公诸位师兄之中,庞涓与苏秦孰胜?

    乐池答道:必是苏秦。庞涓为人气量太过狭小,我孙宾师兄诚心往投,此为绝大臂助,其尚欲损之;苏秦却以智激之法,将张仪师兄送往敌国,此所谓养敌自重,更能在魏国以固自身之安。诸公试思,张仪若死,魏王不依苏秦,则谁能制之?

    众客听罢,愈加恍然大悟,由是对鬼谷门智谋,艳羡不已。

    周慎靓王四年,鲁景公薨逝,子姬叔即位,是为鲁平公。

    秦国为报五国联军来伐之仇,展开反攻,先伐韩国,夺取鄢陵。复战于鱼邑,再次大败韩军,斩杀八万余人,韩国大将和申差被俘,诸侯震惊。

    楚大夫陈轸闻此,入宫来见怀王,说以利害,建议发兵救韩。楚兵乃出,战车塞满道路。

    秦师闻而惊惧,还师河西。

    镜头闪回,叙说陈轸其人。

    陈轸乃是田氏始祖陈完后裔,生于齐国,就学于云梦山王禅老祖,乃是苏秦、张仪同门师弟,纵横一派。下山之后,先仕齐,再仕秦,最后仕楚。(本集完)



第七十九集 周失九鼎  
相关:    天道天骄  魔门败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逆天邪神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华夏真相集第七十九集 周失九鼎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58s 2.4047MB

搜"华夏真相集"
360搜"华夏真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