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空间站组装平台上天,进入建造阶段的第十天,就出了重大事故。看书否 www.kanshufou.com
事发时间为夜晚(a国时间),两名宇航员进入睡眠时间,一名宇航员负责组装平台情报任务(a国用词习惯,相当于舱内指挥),一名在外作业。
末日空间站虽然是刚刚开建,但它的技术标准,实际跟未来空间站有一定的差距。
自现存的国际空间站完成组装后,a国已经从官面停止了下一代空间站建造计划,原因嘛……毫无疑问,不赚钱。
国际空间站体量四百余吨,总投入在二十多年前就上千亿a币,每年补给、人员往返还需要几亿,各个环节再虚报一点,年均运转费用超过十亿。
但它带来了什么呢?
基础研究及医疗理论的进步,更新了一代太空厕所。
最近几十年冒出来的市值上千亿的公司,没几家能跟空间站扯上关系,少数几个能扯上关系的也只是软件、医疗器材。
受限于几乎是穷举式的材料学发展速度,人类基础研究比应用科学要靠前很多很多,这些东西在有限的时间内并不能转化为商业利益。
没了r联盟体的刺激,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a国既没了弄空间站虚空展示力量的心思,也没有商业上的动力,当然就不想发展下一代空间站了。
所以末日空间站组装平台上的外部设备,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二十多年前的技术储备,部分是地表设备换了个壳上来的,极少数由推动末日空间站项目的财阀,在去年到今年年初投资各大学进行研发。
没有全体联动的机制,要在地面上研究太空专用设备,可不是说什么随便整个设计图去生产就行,时间太紧,很多新投资的装备都没来得及进入生产阶段呢。
这方面c国则拥有后发优势,她的旧空间站几年前才建成,由于被制裁,买不到现成太空装备,所有的都要研发,全装备技术起点都在十五年内,有的研发项目在空间站上天前一两年才展开。
随便对比一下便知,国际空间站的研发阶段,手机还在用五十年前发展的模拟信号(极易被其它电磁波干扰),十多年前,无人电动汽车都有续航超过400公里的概念车了,两个时代产出的装备,功能和可靠度能一样吗?
空间站装备的差距,导致在舱外操作方面,a国的团队受尽折磨,还是主要依赖软式缆绳作为安全装置。
软式缆绳不是说不能用,c国的宇航员们也有,问题是缺乏其它辅助装备,尤其机械臂还是固定式,长度、关节数量都不够用,舱外作业基本全靠手抓和漂移,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事发当晚,由于情报任务人员的一次操作失误,导致正在组装的末日空间站核心舱与机械臂分离,但没有及时被发现。
直到下一个要与核心舱侧面对接的柱段碰上时,直接给它顶飞了。
赶紧喊人起床,开北方之星三号船去追。
北方之星一号、二号都没有机械臂,只有可控挂架,但a国的任务不一样,三号没有带电控中心,模块化载荷变成了机械臂加额外太阳能板运输舱。
北方之星虽然是四人座,但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月表降落的需求,推力并不小,把核心舱追回来没任何问题。
问题是北方之星的操作系统,是c语、r语双系统的,并没有a国人会的语,宇航员必须按说明书和地面人员的指挥来操作。
隔了一层语言,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对接时又出现了意外,北方之星用正脸撞了一下与核心舱已经完成连接的结构柱段。
北方之星不大,可改了载荷后也有十二吨,这一下直接把舱段的机械连接(对接舱口)给撞脱开了,核心舱分成两个部分飞出去!
地面很快进行任务评估,决定去追核心舱本体,连接柱段主要用于连接离心环,相对不那么值钱。
等到北方之星把核心舱拉回组装平台,连接柱段已经在十公里外。
别看这距离不长,当两者都在同一轨道高度时,追起来非常恼人,需要北方之星先降轨,经过两次调整后再升轨,动用rcs系统微调速度才能追到。
如果c国民众一看,肯定觉得好像也不是多大事。
这里又体现出两个空间站体系的区别。
c国的空间站加月宫体系,为的是给人类文明留下火种,钱不是主要考量,所以在每个空间站都会有各种燃料储备,应付各种突发问题。
但末日空间站的目标是给富人们中的一小撮跑路,直接拿税款支持有点太明目张胆了,负责工程的航天公司还要赚钱,因此每一分钱都要抠抠索索。
北方之星上天的时候,也是按照最低发射标准,对接后剩余燃料只有7,刚刚抓回来一个只剩3,再来就要抽组装平台的燃料。
组装平台由三个重型载荷段组成,因为是商业公司负责,本着本着抠下一公斤多赚几百的原则,对接后剩余的燃料总量,换算到北方之星上,也只有12。
燃料够,但出了点小问题。
组装平台上剩余的燃料不是环保燃料!
环保一直以来都是武器,一种防范落后国家挤占发达国家资源的武器,别看人嘴里叫的响亮,a国自己可从来没觉得它也该遵守环保协议。
小到个人饮食,a国是食品抛弃/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不算烂在地里的,送上货架的,也有三分之一会腐烂在销售、家庭等各个环节。
个人商品浪费,看人均碳排放即可,a国也是再次位列世界第一,如果加上全球多个地区为它生产物资的时候产生额外碳排放,数字更离谱。
航天也是一样的,所有人都知道氢氧发动机最环保,而作为轨道发动机,氢氧发动机也有着化学动力最优秀的比冲。
但是氢氧发动机技术要求高,从零下两百多度,突然转化成上千度的火焰,这里面包含贮存材料、阀门管理、点火、燃烧室高温耐性等技术瓶颈数不胜数。且氢氧燃料在地面的保存运输都需要专业设备、车辆、人员,成本居高不下。
最便宜的方案,当然是用煤油!
理性的说,替代早期的有毒液体燃料,煤油加氧化剂的确是个不错的新思路,就成本角度看,其发展方向不能说错。如果不考虑排碳问题,包括生产、运输、火箭内贮存、流动、燃烧室分配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优势。
可是c国的体系,考虑到太空永续,必然会走氢氧发动机线路——不然月球上哪弄煤油?r国的北方之星也是全套对接c国空间站系统的。
两个体系没对上,平时相安无事,这种时候就会很尴尬。
a国地面部门沉默了有几个小时,不知道找到什么门路,由r国出面,报价三千万a币,申请对北方之星三号进行紧急燃料补给。
c国这边的航天系统接到消息,一看自家情况,行吧,这钱是白给啊,但不要现金,要物资。
既然r国会提出紧急燃料补给,这里当然有相应的方案。
其实还没用过。
这是一套名为“轨道追踪燃料补给系统”的东东,有两种自动方案和一套飞船货运方案。
一种是早期设计的,专门为飞船应付突发情况的液氢、液氧补给装置,相当于只运液氢液氧的自动轨道对接系统,但最后不会对接上,需要被补给目标根据自身飞船型号,选用管道进行输送。送完货自己滚回大气层不要了。
新的是反复利用型号,它用等离子发动机驱动,要用的时候从燃料储存区抽取燃料,前往目标补给,然后飞回来。
等离子发动机型号没舍得用,怕被a国的某小航天飞机劫道。
就当消耗早期型号库存。
这玩意很轻,总共只有不到六百公斤重,目标位于低轨道时,抵达目标时能留下三百公斤燃料,就是因为它自己消耗燃料很严重,轨道跨度大了补给量会大幅度缩水,所以才有必要新弄一套电推的。
未来空间站轨道只比末日空间站高两百公里,两者同向,要好久才有一次窗口,等到补给完成,已经过去四十个小时。
这个时候飘走的柱段已经在四百公里外!
好在追击活动中,只要轨道高度变化不大,距离对燃料消耗影响也大不了,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
等到他们把连接柱段追回来,距离事发已经过去十天之久。
看这样子,明年能不能搞定所谓的末日轨道站,还有点悬。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4s 2.322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