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通纪》的事情,让朱由检认识到,大明需要一部官方史书,讲述开国以来的历史。
否则人们想了解大明的历史,就只能观看《皇明通纪》等私修史书。这些书中荒诞不经的内容,也会随之流传。时间久了,可能就会被一些人当成真的历史,造成很大危害。
朱由检要正本清源,就不能不编纂国史。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朝廷不能把这一块让出去,任由一些荒诞的内容乱传。
想到国史馆已经设立,朱由检在第二天就召开处理这件事情的常参会议。礼部和受礼部督导的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翰林院、太学等机构,一起参加会议。
礼部尚书来宗道昨日被朱由检罢免,新的尚书温体仁还没上任。此人是在十一月三日和徐光启一起被起复,估计要到明年才能来京上任。
所以如今的礼部事务,是左侍郎孟绍虞在署理。此人出身杞县孟氏,属于孟子后裔。
这个人的名声,当然要比来宗道好。昨日廷推的时候,如果不是朱由检把他排除出去。孟绍虞多半会成为正推,排在来宗道之前。
但是在来宗道这个正推被罢免后,孟绍虞此时却在庆幸,幸好他没有列入候选成为正推,否则他这个不合皇帝心意的人,多半也会被免。毕竟他曾经上疏称颂魏忠贤,罪名是现成的。
今日会议刚召开,孟绍虞便向皇帝请罪,把自己之前称颂魏忠贤的事情,主动说了出来。
他知道这件事情必须主动说,否则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颗雷就会爆开。据他所知,有不少官员盯上了他的位子,想要把他赶下去,空出左侍郎职位。
如今皇帝刚罢免了尚书,多半不会罢免他这个左侍郎。所以他在开会时,主动说了出来。
朱由检正要使用礼部,当然不能让礼部没人主持。听到孟绍虞的请罪,暗赞此人乖觉。
这个人主动请罪,自己不能在刚刚任命他署理部事后,随即把他罢免。
所以朱由检考虑了一会儿,下令道:
“礼部左侍郎孟绍虞,曾经上疏颂美,本应定为第六等。”
“念在主动请罪,主观附逆倾向不重,朕就宽大处理,降为第七等。”
“革去一切官阶,复职为添注礼部右侍郎,加衔正三品承政使,仍旧署理部事。”
“礼部的事情,在尚书温体仁上任前,仍旧由孟绍虞管。”
孟绍虞听到处置,顿时心中大定。他的附逆情节本就不重,只是随大流上疏称颂魏忠贤、让自己升官快些。
如今皇帝把他从左侍郎降为右侍郎,仍旧署理部事,惩罚可以说很轻,甚至称得上没有。只要这段时间好好做事、朝廷又不推选左侍郎,那他多半能恢复原职,仍旧担任左侍郎。
这让他更加积极地做事,听从皇帝的命令。
因此,在皇帝提出在礼乐司设立出版厅,审查历史、军事、舆图等敏感内容的事情后。孟绍虞虽然知道这件事传出去一定会被人骂,仍旧一口答应。并且表示会亲自负责,不让《皇明通纪》这样的禁书传播。
朱由检听了很是满意,更觉得使功不如使过,当真至理名言。
审查图书、查禁书籍这样的事情,很可能被人诟病钳制舆论,很多文官都不愿做,避免脏了名声。
孟绍虞能把这件事情主动接过去,免了自己为难。
这让朱由检很是满意,让孟绍虞和锦衣卫好好配合,审查相关书籍。
然后,朱由检在认识到《皇明通纪》这些私修史书的危害、却又察觉到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后,向群臣道:
“大明开国二百六十年,虽然历朝都有实录,内容却太过冗长,而且很少外传。”
“朕决定以历朝实录为本,编纂一部国史。把本朝的历史正本清源,避免《皇明通纪》这类私修史书传播。”
“这部国史要和中国编年史、世界编年史一样,分为简史和全史。”
“简史记录简要的事情,内容不超过三卷。全史按正史的规格,不限图书卷数。”
这是要修本朝的历史,一些官员本能地想要反对。
因为一个朝代的历史,通常是在改朝换代后编纂,这样才能盖棺论定。
本朝自己编纂,极容易受到影响,内容会有失真。
说不定就会因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记载,引发一场政潮。
所以他们这些人,大多不赞同修国史。
甚至有官员委婉提出,编纂一个朝代的历史,会人一种朝代完结的感觉,这样实在不妥,不能修整个朝代的历史。实录就已经很好,不用另外编纂。
但是孟绍虞却表示赞同,而且找出了根据,反驳这些人道:
“本朝开国二百六十年,已经超过前汉。”
“后汉之时,班固修《汉书》,被人告发私修国史。”
“然后被朝廷拜为兰台令史,得以完成《汉书》。”
“本朝有《皇明通纪》等私修史书流传,此时当修国史,以正世人观念。”
和那些反对的官员激烈争辩,说明修国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修撰。
相比《史记》这类的私修史书对汉朝君臣的诋毁,《汉书》这样的官方史书要好多了。
所以他拿《汉书》这个例子,说明朝廷能修本朝国史,而且很有必要。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争论,把自己的想法完善。在群臣争论了一会儿后,下令道:
“汉朝能修《汉书》,本朝自然能修国史。”
“《汉书》所修历史,大约是二百年。”
“本朝修的国史,同样也定为二百年左右。到隆庆六年为止,编为《国朝纪事》。”
“万历、泰昌、天启年间的事情,仿照《三朝要典》,编为《三朝纪事》。”
“《国朝纪事》的内容,要和《三朝纪事》分开。”
把一部国史分成两部,避免给人朝代完结的感觉。
而且这样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国朝纪事》涉及今人,被那些人干扰其中内容。
毕竟当前的朝堂上很多大臣都是万历年间进士,有的人甚至在万历年间就身居高位。朝廷修万历年间的历史,不可能不涉及到他们。
到时编纂的时候,这些内容就容易受到影响,导致史书失真。
为了避免这些容易受影响的内容,影响国史质量。如今朱由检把这一段历史单独分出来,编为《三朝纪事》。
同时想用《三朝纪事》,覆盖《三朝要典》。
有些人听出皇帝的意思,当即对修国史的事情不在反对。因为他们想把《三朝要典》给禁掉,不想让它流传。
别说东林党和倾向东林党的官员,就是《三朝要典》的编纂者,在阉党倒台之后,他们也想废掉这部书,避免被追究责任。
这部要典是如何编纂出来的,他们心知肚明。完全是按照圣谕的指示,对史料进行筛选。
这种做法好听点说是春秋笔法,不好听的说法,那就是歪曲历史。
所以,黄立极作为《三朝要典》总裁官之一,当即向皇帝请求道:
“《三朝要典》编纂仓促,多有疏漏不全之处。”
“臣请召回《三朝要典》,重新编纂《三朝纪事》。”
朱由检当即准许,下令道:
“《三朝要典》召回,以后用《三朝纪事》取代。”
“内阁拟定圣谕,编纂《三朝纪事》,所有内容以原始资料为主,不可遗漏、篡改。”
把《三朝要典》直接覆盖,以后就当做没有这部书籍。
毕竟这部书的内容虽然有些不堪,却是按天启皇帝的圣谕编纂的,也可能真的是天启皇帝的意思。
里面有御制序存在,朱由检不好直接禁毁,只能把它覆盖。
这部书里面对三大案的定性,不合朱由检的意思。他想要把移宫案需要重新定性,重新确立定策之勋、从龙之功等规矩。那就必须要废除《三朝要典》,重新审理三大案。
同时,因为魏忠贤用三大案陷害的官员太多。东林党人想要为他们翻案,以后也必然会提出禁毁《三朝要典》。
与其被他们逼着禁毁,朱由检觉得不如自己把《三朝要典》召回,用《三朝纪事》覆盖。
避免以后在禁毁《三朝要典》时,被人连带着提出给黄立极、杨景辰、余煌等参与编纂的官员定罪,影响朝堂格局。
这是朱由检的考虑,也是他用《三朝纪事》覆盖《三朝要典》的原因。黄立极闻弦歌而知雅意,主动提出召回《三朝要典》。
如此一来,《三朝要典》的事情,在朱由检这里就算完结。
以后再有人提出禁毁《三朝要典》、追究编纂者的责任,朱由检也完全可以当做没有这部书,已经在重新编纂。
黄立极等编纂官员,说到底是按天启皇帝的圣谕行事。朱由检不可能因此惩罚他们,导致以后没人按自己指示修史。
同时朱由检还想到紫阁传记的事情,下令紫阁功臣和紫阁贤臣的传记,同样由国史馆编纂。这些传记内容,都要录入国史。
(本章完)
()
1秒记住品笔阁:www.pinbige.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4s 2.353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