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之路 74.(74)

    [第9章进城之路]

    第74节(74)

    74

    当开国大典的第一项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典礼正在进行之时,负责警戒和保卫开国大典安全的公安人员发现了异常情况:

    一个穿军装的美官正站在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围墙附近,频频地进行拍摄。

    公安人员立即将此情况向指挥部作了紧急报告。

    位于城楼下黄房子里的指挥中心得到报告,很快就弄清楚了这个美人的身份:

    此人是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武官戴维?包瑞德上校,是个中国通。

    此人在抗战后期曾经作为组长率领美军观察组到过延安,与、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都有过交往,对我党我军有过友好的态度。

    考虑到这些复杂的情况,指挥中心不敢决定对这个非法拍摄者采取安全行动,就立即用紧急电话报告在城楼上的总指挥聂荣臻。

    聂荣臻接了电话,觉得这涉及到外交事宜,需请示。

    聂荣臻走近城楼前侧栏杆旁的,简单明了而细声地报告了情况。

    听了说:“哦,是包上校呀,我认识他。”

    聂荣臻小声地问:“阅兵式能让他随便照吗?没收他的胶卷吧。”

    仍然望着广场上欢呼的人海,想了想,说:

    “这样不好吧。让他照,不管他。我们这是公开的嘛,让他给我们当个义务宣传员吧。”

    其实,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949年9月30日,包瑞德已经到广场上去拍摄了一些照片。

    其中有一张是从正面拍摄的巨幅画像。

    据说,这张照片后来在美国被报刊发表了,但细心的包瑞德发觉:

    这张照片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及以后的正面的画像怎么会有一点不同?

    这当然是包瑞德所无法弄明白的。

    原来,1949年10月1日凌晨,周恩来到来做检查的时候,发现城楼正中高悬的画像,是根据自己选定的照片所放大而绘制的。

    这是解放区的老百姓很熟悉的一张照片。

    著名画家周令钊在绘制时,在画像下方留有二尺余宽的一条白边,下面写了的亲笔题词:

    “人民的胜利”。

    周恩来验收时,觉得主席不会这么不谦虚,还自己为自己题词,就指示赶快将这几个字涂掉。

    包瑞德在1949年9月30日所拍的那张照片,就成了绝无仅有的绝版。

    被授权拍摄开国大典纪录片的苏联摄影师不慎将拍摄的胶片失火烧了,回国之后受到了斯大林的严厉处分,被送到西伯利亚服刑。

    苏联摄影师被授权可以随意地在城楼上拍摄所有的人。

    人们注意到,连、朱德等中央最高领导人,都让他们随意拍摄,还随他们的指令作一些配合。

    在地面,还有一部小吉普协助他们。

    在东侧视野最广的位置,还为他们搭了专用的高台。

    指挥部得知他们拍的是彩色影片的电影。

    当时指挥部里几乎没有人看过什么彩色电影,都觉得很神秘。

    这是斯大林派来的纪录电影摄影师。

    那是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主动热情提出来的。


    这次他们拍摄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得到了主人破例提供的各种拍摄方便条件。

    他们的干劲很大,跑上跑下,开国大典那一天,从头到尾一直开着摄影机拍摄,机器一直响着连续而均匀的嗒嗒声。

    他们从讲话、升国旗、阅兵、游行,一直拍到晚上五颜六色的礼花在夜空中闪烁,然后他们才兴高采烈地抱着几十本沉甸甸的胶片盒子,回到所下榻的东华门大街的翠明庄宾馆里。

    这个宾馆在北平解放初是中央组织部的招待所。

    他们的这些珍贵的底片都堆放在宾馆的一个房间里。

    胶片是易燃品,在开国大典结束后的几天内,这个堆放胶片的房间起了火灾!

    几十本胶片几乎全烧光化成了烟。

    好不容易抢出来几本胶片也残碎不堪,无法再用。

    这几个年轻人在宾馆前失声跺脚痛哭。

    据说,他们回国后受到了斯大林严厉的斥责与处分,被送到西伯利亚去了。

    周恩来听说底片都给火烧了,在“啊”了一声之后,难受得有好几分钟都沉默着没有说话。

    唯一感到幸运的是,我们自己的那些从延安来的经历了战火考验的摄影师,拍摄了一部黑白纪录片,里面保存了开国大典的珍贵场面。

    接着,斯大林又派了一个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来重拍,周恩来有了教训,这回让中国电影工作者与苏联人合拍,由总政派出懂艺术的黄镇将军担任顾问,这就是中苏两国合拍的大型纪录片。

    这部影片获得了斯大林奖章。

    很遗憾,我没有观看过苏联人拍摄的这部纪录片。但心中仍然残留着些许疑问:

    开国大典时,在哪儿呢?

    她为什么不在主席的身旁呢?

    按照惯例,美国总统就职典礼时,身旁站着的总是总统夫人。所以我才有如此疑问。

    天亮了。

    三个小时又过去了。

    从昨天的傍晚开始,已经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好几个小时,几乎没有中断,也看不出她有任何疲倦的迹象。

    像是有n个g的笔记本电脑的内存一样,整个解放战争全都装在了的脑子里。

    可以理解,毕竟那是她亲身经历过的岁月。

    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她回忆说,主席写了一封很重要的电报,让她送机要室却不许她偷看。她是主席的妻子,又是党安排在主席身边的秘书。觉着委屈,便找到参加过长征的老领导李涛发牢骚:

    “你们必须尊重妇女同志!”

    那是在打仗,保密工作的需要。可以理解,也就发发牢骚而已。

    可开国大典不让她上城楼,她同样觉得委屈却没有牢骚。她不是替自己委屈,而是觉得他们对主席不够尊重。

    也怪,虽是一大的代表,中国的创始人,却从来不受人尊重。敌人骂他也就罢了,可自己人照样看不起他。

    多少次遭人排斥,多少次遭受打击,多少次拯救党于危难之中!

    不是有那么一首歌么: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应该补充一句:

    “没有,就没有的成功!”

    即便如此,依然得不到党内同志的尊重。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才有了另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同志。

    第二部完

    2013/7/2307:13

    ------------------------------------------------------------------------------------------------



74.(74)  
相关:    坐忘长生  樱花之国上的世界末日  古墓掘迹  特拉福买家俱乐部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延安之路74.(74)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169s 3.715MB

搜"延安之路"
360搜"延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