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允厚还没有从黄立极、袁可立带回来的消息中清醒过来,便收到了崇祯召见他的命令。笔砚阁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说郭允厚很快便恢复了冷静,跟着王承恩来到了主敬殿。
朱由检和郭允厚打了招呼,让他坐到了丰城侯的对面,这才对着两人说道:“关于配给制制度的实施,在勋戚和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六府士绅地主中遇到的阻碍,丰城侯这边已经向我汇报的很详细了。
郭先生也应当清楚,山东三藩对于配给制中粮棉征购政策的阻碍,应当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
接下来,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省的士绅地主,都会盯着北直隶的士绅地主的行事,以此作为标准来决定,他们对于朝廷颁发的配给制政策的接受程度。
而北直隶的士绅地主,说到底还是这南边的六府势力最为强大,他们不是依附在勋戚的门下,便是和某些勋戚结成了亲家,有些人甚至和宫内也有联系。
他们若只是单独一个人,自然会老老实实的服从于朝廷的命令。但是现在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形如一个整体,在这种情况之下,某些人往往会错误的判断形势,以为自己的力量可以对抗朝廷的力量。
虽然在朕的眼里,即便是这些士绅地主和一部分勋戚、太监联合在一起,也只是一只不自量力想要拦截马车的螳螂。只要我们拿出决心来,马车必然是能够从螳螂身上碾压过去的。
但是,北直隶的士绅地主和京中的勋戚,毕竟还是朝廷的支持者,如果我们不说一声就这么碾压过去,首先就会削弱朝廷自己的力量。
而且他们在当地都是有名望的大户豪族,依附于这些大户豪族的百姓不知有千万户。在这些百姓眼中,这些数辈子和他们打交道的大户豪族,才是朝廷在当地的代表。
一个从来没有和他们有过直接联系,在数百乃至上千里外发来的一封文告,如果没有这些当地大户豪族的认可,是无法被这些平头百姓所相信的。
所以,朕以为朝廷需要先分化,勋戚、士绅大地主和当地中小地主、普通百姓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他们之间对立起来,朝廷才能通过地方官府以仲裁者的身份插手地方,掌握这些地方县以下的统治管理权力,将配给制度落实到每一个村子里去。”
对于崇祯放弃了以力破局的解决方式,丰城侯和郭允厚都在心里松了一口气,郭允厚随即试探的向皇帝询问道:“陛下说要分化这些人,不知是不是已经有了全盘计划了呢?”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全盘计划么还没有,但是这些天来的思考,倒是有了一个解决的思路。
我们要解决的北直隶反对配给制的声音,其实可以将反对者分成四类人:投资棉纺织业的勋戚、士绅、商人;拥有大片良田种植棉花求利的地主;拥有大片良田依旧保持旧式自给自足经济的地主;还有人数众多,但是土地面积不及前两者的中小地主。
朝廷颁布配给制的目的,一是为了保障北方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便是保障棉纺织工坊、粮食加工工坊等行业能够获得足够的工农业原料。
郭先生应当有所了解,伺候一亩小麦,大约需要农人投入4个工作日;伺候一亩棉花,大约是小麦田一倍的劳动时间。
一对夫妇在北直隶耕作50亩上田,如果是自家的田地,便能够收获50石小麦,现在市场上每石小麦1元,扣除成本可得44元。平均一下,便是每人年入22元,要是田地不是自家的,还要减去地租,所得就更少了。
但是一名妇女在棉纺织工厂干上10个月,也能获得30元的收入了。而她在这10个月内所创造的价值,起码也是她所获酬劳的一倍以上。
可见,只要这些工坊有足够的原料,把这些农人招进工厂内劳动,比让她们在田地里干活,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民众创造的财富越多,国家就能收取更多的税金,以缓解我们所面临的财政困境。
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让大量的民众处于失业状态,不但意味着无形中损失了大量的活劳动,还需要国家拿出可贵的储备粮食来喂饱他们,这一来一去便是双重的损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清楚的知道,朝廷今后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了。
对于朝廷来说,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一是要保证我们能够获得足够养活所有人的粮食;二便是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原物料。
所以,我们要打破现在农村中一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我们的农业变成,以交换商为目的的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从这个目标出发,第一、二类人都是我们可以拉拢的对象,而第三、四类人则是我们必然要进行打击的对象。”
崇祯说到这里时稍稍停顿了下,观察了下郭允厚和丰城侯两人的表情,发觉他们脸上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才继续说了下去。
“第一类人想要的是降低粮棉价格的上限,特别是棉花的价格;第二类人想要的却是提高粮棉价格的下限,他们最在意的同样也是棉花的价格。
而第三、四类人对于我们制定的价格并不感兴趣,他们只会将自家田地里的产出囤积起来,直到市场上的粮棉价格涨到他们期待的价位。
之所以后两类人和前两类人的表现有这么大的差异,就是在于,后两类人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超出他们需求的粮棉,要不要用于交换,对于他们的生活构不成什么影响。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需要做的,便是拉拢第一、二类人,打压第三、四类人。最终将所有的地主都变成,为市场生产商粮、商棉的农场经营者。
配给制度并不单单只是,将有限的粮食集中起来,进行最有效率和兼具公平的再分配。它同时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工厂,能够获得稳定原物料的手段之一。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朝廷的利益和第一、二类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和第一、二类人进行接触,确定粮棉的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从而确保大家在这个共识的范围内行事,而不是互相损害对方的利益。
而对于第三、四类人,朝廷也没有必要直接出手。我们可以允许一部分人成立粮棉收储公司,由朝廷对他们颁发特定范围内征购粮棉的执照,让他们获得配给制度实施后的一部分利益,从而让第三、四类人对朝廷的不满,转移到这些执行者的身上去。
当然,对于成立这些收储公司的人员,户部要进行严格的挑选,要尽量挑选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员来建立。不要选择,想要通过粮棉征购获得利益,却又要朝廷去给他们站台的那些人…”
如果是两年前听到皇帝的这番言论,郭允厚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少年人的胡思乱想,把国家大事当成了过家家的游戏。因为他自己就是这类自给自足的士绅地主中的一个,光靠老朱家给的那点俸禄,他早就喝西北风去了。
因此这个政策都不用拿出去讨论,他自己便要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崇祯的主张,以保护自己的家业了。就算他那时已经上任户部尚,他也不会觉得国家财政出现问题,和户部有多大关系。
若是放在一年以前,对于皇帝的这番言论,他也许会理解,但却不会表态支持。因为和那些自给自足的士绅地主相比,前两类人的力量未免太微不足道了。
当然他也不会完全否定皇帝的主张,因为管理国家财政的权力归属于户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户部在朝廷上的地位,也给户部的官员们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利益。
可以说,在一年前户部官员们已经率先脱离了,要依靠家中田宅出息补贴自己的游宦生涯了。光是三大银行、股票、债券的连续出现,就已经让户部的官员们从中获取了,相当于某些官员家中田地十几二十年的产出收益。
在获得过这样的高额灰色收入之后,户部官员对于每年田地里的那点固定产出,便有些看不上眼了。他们开始热衷于自己的工作,或者说是积极的拓展着手中的权力外延。
皇帝的主张,将会给户部一个拓展权力的机会,作为户部尚的郭允厚自然不会完全否定,但是他会建议皇帝将目光放在那些小地主和自耕农身上,而不是试图挑战人数众多的普通士绅阶层。
但是到了今天么,郭允厚思索了许久,都找不到要反对皇帝主张的理由。今日的户部已经成为了,一个内部凝聚力相当强大的部门。
这不仅仅在于,户部率先建立起了一个更为紧密的组织管理体系,也在于现在户部获得的权力效益,已经通过集中后的再分配方式,较为公平的分配到了每个户部官员的手中。
原先那种层层进贡式样的封建官僚体系已经差不多瓦解了,部门的利益第一次出现在了官员个人利益之前,即便是户部尚的郭允厚,现在也很难以损害户部利益的方式去推行某项政策。
出现了这种状况原因便是,当皇帝在户部推行会计准则之后,曾经一个官员或是几个官吏合谋,就能处置一项事务的方式就被打破了。
没有一整个户部部门的齐心合力,进入户部的事务就很难进行违规操作,除非某些主要官员愿意为此承担责任。然而大明的官僚系统发展到现在,绝不承担任何风险,便是这些官员们的行为准则,因此户部整个部门的团结也就成了六部中难得一见的景象。
推动配给制度,收益最大的便是户部下辖的粮食部门,户部官员们怎么也不会放弃推动这项政策的。而在户部的官员看来,京畿附近的地方,普通士绅的力量其实已经及不上那些投资工商业的士绅了。
在这个时代,能够投资工商业的士绅商人,本身都是些身家极为丰厚的大地主。至于京畿以外的地方,某些官员实在是看不到这么远,毕竟那些地方再怎么闹腾,也不会把火烧到京城来。
郭允厚反复思量了之后,终于还是决定支持皇帝的主张,利用第一、二类人去打击第三、四类人,从而为配给制度的实施清除掉阻碍者。丰城侯的心里可没有这么多考虑,在皇帝说完之后便大声赞美了这个主意,再次表现了他对于崇祯的无限忠心。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2s 2.311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