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 760 李世民乘火车

    测试广告1

    铁路这东西岳山也没修过,也没见别人修过,大家都没经验,只能按照老思维老办法加上一定创新来尝试。笔神阁 www.bishenge.com

    老思维老办法是打牢固的地基,就按照修筑驰道的标准来。

    先把路面夯实,铺上一层细沙继续夯,然后在铺碎石子,上面垫枕木铺设钢轨。虽然进度比较慢,但足够安全。

    这里还有几件比较有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火车掉头问题。

    现在的蒸汽火车头还不具备双向行驶的能力,走到头之后必须要调头才行,这就是个大难题了。

    岳山前世也是只见过火车跑没见过它调头啊,这可咋整?

    然后还是田顺谷等人想到的办法,修一个大转盘,把火车开到转盘上旋转一百八十度再开下来就行了。

    岳山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修了一个大转盘试了试,发现还真行。

    虽然不知道前世的火车是怎么调头的,但这个大转盘确实解决的这个问题。所以修筑铁路的时候,也同时在渭水河码头和长安这边修建了大转盘。

    还有一个是担心有人在铁轨上放石头等障碍物把火车顶翻——某些抗战神剧上就出现过类似的镜头。

    岳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几分钟就被田顺谷等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在火车头前方加一块挡板,稍微大一点的东西会被挡板给推走,特别小的根本就不用理会,直接就碾碎了。

    如果还害怕有人在上面放树桩之类的……那就只能让开火车的人多留意路况,同时加派巡逻人员了。

    第三个问题是载人车厢的窗户,总不能用木头封死吧?用纸糊肯定不行。岳山找到长孙无垢,从玻璃制作厂定制了大量的加厚玻璃。

    第四个就是轨距——两条铁轨间的距离。

    前世关于轨距有很多传说,有说是两匹马的屁股宽,有说是古罗马车辙印的宽度等等。

    国际标准轨距是多少岳山忘了,没办法,那个数字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有整有零,不是专业人员谁记它干啥。

    再说了这个标准只是从一开始延续下来的,宽一点窄一点都行。

    所以在当初考虑铁轨、制造火车的时候,岳山根据估测设定为一米五的轨距。以后大唐的轨距标准都要按照这个来,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接受这个标准。

    具体的场景是这样的:岳山两手拿着一把铜尺比划了一下,说了句就一米五了。

    然后这个过程被一旁的田顺谷给完整了记录了下来,不知道后世人看到这一段记录会是什么心情。

    火车轨距居然是这么定下的,太……随意轻率草率了吧。

    轨道铺设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问题——这条铁路不是比笔直的,中间有不少小弯曲,这要带弧度的钢轨。

    这么厚的钢轨折弯本就不容易,还要折成固定的弧度,两根的弧度还要一样,把大家给难住了。

    总不能现场测量制作模具浇铸吧,虽然不是不行,但也太耽误事儿了。

    然后岳山就带着一群工匠‘发明’的折弯机,一个很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够调整角度加工出同一弧度的钢轨。

    也幸好现在有了蒸汽机,可以借用机械的力量,否则就算有折弯机也折不动钢轨这种大家伙。即便有了折弯机,也要先把钢轨烧红然后才能折的动。

    总之,这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卡了他们几天的工期,解决之后整个工程就顺利了许多,基本没有在遇到什么难题。

    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这条八十里长的双向轨道终于修好。

    然后就是怎么把火车头和车厢弄到车轨上。这可真把大家伙给难住了……总不能用人抬过去吧。

    岳山也是直拍脑门,又失误了啊。就应该直接修一条从四姓坪到长安城外的火车道,起码和长渭线(长安——渭水)连在一起,方便把火车开过来啊。

    而且接下来的几年,位于四姓坪的蒸汽机厂将会是大唐唯一的火车制造工厂,修一条铁路既能用来试验火车,也方便运输。

    不过现在临时修铁路是来不及了,只能打造了一辆超大型的马车,把火车和车厢一节一节的运到位于长安城外的火车站。

    就这二三十里的距离,花了他们四五天的时间才把火车运过去。

    四辆火车,最小的那个五米的火车头是专门用来拉人的,车厢也比较少只有八节。

    三辆大车头是客货两运,比如最大的二十米火车头前五节为拉人,后二十五节拉货,共三十节车厢。

    至于二十米的车头拉三十节车厢合不合适,谁都不知道,只能通过慢慢测试来调整。

    之后就是开业前的准备工作了。

    修筑铁道的时候朝廷没什么反应,但并不意味着没人关注,事实上整个朝野的目光都在盯着这里。

    现在铁道修好了,火车马上就要开通,这种历史性的时刻李世民怎么能缺席,他必然要亲自来过来亮亮相的。

    先把火车站收拾干净,火车也重新洗刷干净,同时上面也装满了货物——这些货物都是皇商行临时调拨过来的。

    毕竟空车过去太难看了。

    当把一切都准备好,去请李世民过来剪彩的时候又出问题了。

    “啥?你说你要亲自乘坐火车去渭水码头?”岳山惊讶的道。

    “对,有问题吗?”李世民道。

    “问题?问题大了去了。你是大唐的圣人,没有任何准备就出行太危险了。”岳山道。

    “你是说没有准备就出行太危险,而不是火车有危险是吧?”李世民道。

    “这有区别吗?这种时候抓字眼没有任何意义。”岳山有些恼怒的道。

    “怎么没有意义。要是说火车有危险我可以不去乘坐,要是说守卫问题,你完全不用担心。我现在就可以派骑兵先一步去渭水码头戒备。你就说行还不是不行吧。”李世民道。

    岳山意外的道:“你是认真的吗?”

    “对。”李世民正色道:“对于修筑铁路一事朝野不少人都是反对的,这很不利于它的推广,我有必要亲自乘坐一次表明我的态度。”

    “同时我也能邀请朝野的一部分贤达之士同往,等他们亲自乘坐过,亲身体验过火车的便利,就不会反对了。”

    岳山没想到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心中有些羞愧,他以为李世民是觉得好玩才突发奇想要这么做的。

    “圣人尽管放心,我敢保证火车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危险。您可以放心的带人乘坐,我也会亲自陪您一起去的。”岳山郑重的道。

    铁路这东西岳山也没修过,也没见别人修过,大家都没经验,只能按照老思维老办法加上一定创新来尝试。

    老思维老办法是打牢固的地基,就按照修筑驰道的标准来。

    先把路面夯实,铺上一层细沙继续夯,然后在铺碎石子,上面垫枕木铺设钢轨。虽然进度比较慢,但足够安全。

    这里还有几件比较有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火车掉头问题。

    现在的蒸汽火车头还不具备双向行驶的能力,走到头之后必须要调头才行,这就是个大难题了。

    岳山前世也是只见过火车跑没见过它调头啊,这可咋整?

    然后还是田顺谷等人想到的办法,修一个大转盘,把火车开到转盘上旋转一百八十度再开下来就行了。

    岳山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修了一个大转盘试了试,发现还真行。

    虽然不知道前世的火车是怎么调头的,但这个大转盘确实解决的这个问题。所以修筑铁路的时候,也同时在渭水河码头和长安这边修建了大转盘。

    还有一个是担心有人在铁轨上放石头等障碍物把火车顶翻——某些抗战神剧上就出现过类似的镜头。

    岳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几分钟就被田顺谷等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在火车头前方加一块挡板,稍微大一点的东西会被挡板给推走,特别小的根本就不用理会,直接就碾碎了。

    如果还害怕有人在上面放树桩之类的……那就只能让开火车的人多留意路况,同时加派巡逻人员了。

    第三个问题是载人车厢的窗户,总不能用木头封死吧?用纸糊肯定不行。岳山找到长孙无垢,从玻璃制作厂定制了大量的加厚玻璃。

    第四个就是轨距——两条铁轨间的距离。

    前世关于轨距有很多传说,有说是两匹马的屁股宽,有说是古罗马车辙印的宽度等等。

    国际标准轨距是多少岳山忘了,没办法,那个数字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有整有零,不是专业人员谁记它干啥。

    再说了这个标准只是从一开始延续下来的,宽一点窄一点都行。

    所以在当初考虑铁轨、制造火车的时候,岳山根据估测设定为一米五的轨距。以后大唐的轨距标准都要按照这个来,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接受这个标准。

    具体的场景是这样的:岳山两手拿着一把铜尺比划了一下,说了句就一米五了。

    然后这个过程被一旁的田顺谷给完整了记录了下来,不知道后世人看到这一段记录会是什么心情。

    火车轨距居然是这么定下的,太……随意轻率草率了吧。

    轨道铺设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问题——这条铁路不是比笔直的,中间有不少小弯曲,这要带弧度的钢轨。

    这么厚的钢轨折弯本就不容易,还要折成固定的弧度,两根的弧度还要一样,把大家给难住了。

    总不能现场测量制作模具浇铸吧,虽然不是不行,但也太耽误事儿了。

    然后岳山就带着一群工匠‘发明’的折弯机,一个很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够调整角度加工出同一弧度的钢轨。

    也幸好现在有了蒸汽机,可以借用机械的力量,否则就算有折弯机也折不动钢轨这种大家伙。即便有了折弯机,也要先把钢轨烧红然后才能折的动。

    总之,这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卡了他们几天的工期,解决之后整个工程就顺利了许多,基本没有在遇到什么难题。

    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这条八十里长的双向轨道终于修好。

    然后就是怎么把火车头和车厢弄到车轨上。这可真把大家伙给难住了……总不能用人抬过去吧。

    岳山也是直拍脑门,又失误了啊。就应该直接修一条从四姓坪到长安城外的火车道,起码和长渭线(长安——渭水)连在一起,方便把火车开过来啊。

    而且接下来的几年,位于四姓坪的蒸汽机厂将会是大唐唯一的火车制造工厂,修一条铁路既能用来试验火车,也方便运输。

    不过现在临时修铁路是来不及了,只能打造了一辆超大型的马车,把火车和车厢一节一节的运到位于长安城外的火车站。

    就这二三十里的距离,花了他们四五天的时间才把火车运过去。

    四辆火车,最小的那个五米的火车头是专门用来拉人的,车厢也比较少只有八节。

    三辆大车头是客货两运,比如最大的二十米火车头前五节为拉人,后二十五节拉货,共三十节车厢。

    至于二十米的车头拉三十节车厢合不合适,谁都不知道,只能通过慢慢测试来调整。

    之后就是开业前的准备工作了。

    修筑铁道的时候朝廷没什么反应,但并不意味着没人关注,事实上整个朝野的目光都在盯着这里。

    现在铁道修好了,火车马上就要开通,这种历史性的时刻李世民怎么能缺席,他必然要亲自来过来亮亮相的。

    先把火车站收拾干净,火车也重新洗刷干净,同时上面也装满了货物——这些货物都是皇商行临时调拨过来的。

    毕竟空车过去太难看了。

    当把一切都准备好,去请李世民过来剪彩的时候又出问题了。

    “啥?你说你要亲自乘坐火车去渭水码头?”岳山惊讶的道。

    “对,有问题吗?”李世民道。

    “问题?问题大了去了。你是大唐的圣人,没有任何准备就出行太危险了。”岳山道。

    “你是说没有准备就出行太危险,而不是火车有危险是吧?”李世民道。

    “这有区别吗?这种时候抓字眼没有任何意义。”岳山有些恼怒的道。

    “怎么没有意义。要是说火车有危险我可以不去乘坐,要是说守卫问题,你完全不用担心。我现在就可以派骑兵先一步去渭水码头戒备。你就说行还不是不行吧。”李世民道。

    岳山意外的道:“你是认真的吗?”

    “对。”李世民正色道:“对于修筑铁路一事朝野不少人都是反对的,这很不利于它的推广,我有必要亲自乘坐一次表明我的态度。”

    “同时我也能邀请朝野的一部分贤达之士同往,等他们亲自乘坐过,亲身体验过火车的便利,就不会反对了。”

    岳山没想到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心中有些羞愧,他以为李世民是觉得好玩才突发奇想要这么做的。

    “圣人尽管放心,我敢保证火车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危险。您可以放心的带人乘坐,我也会亲自陪您一起去的。”岳山郑重的道。

    铁路这东西岳山也没修过,也没见别人修过,大家都没经验,只能按照老思维老办法加上一定创新来尝试。

    老思维老办法是打牢固的地基,就按照修筑驰道的标准来。

    先把路面夯实,铺上一层细沙继续夯,然后在铺碎石子,上面垫枕木铺设钢轨。虽然进度比较慢,但足够安全。

    这里还有几件比较有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火车掉头问题。

    现在的蒸汽火车头还不具备双向行驶的能力,走到头之后必须要调头才行,这就是个大难题了。

    岳山前世也是只见过火车跑没见过它调头啊,这可咋整?

    然后还是田顺谷等人想到的办法,修一个大转盘,把火车开到转盘上旋转一百八十度再开下来就行了。

    岳山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修了一个大转盘试了试,发现还真行。

    虽然不知道前世的火车是怎么调头的,但这个大转盘确实解决的这个问题。所以修筑铁路的时候,也同时在渭水河码头和长安这边修建了大转盘。

    还有一个是担心有人在铁轨上放石头等障碍物把火车顶翻——某些抗战神剧上就出现过类似的镜头。

    岳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几分钟就被田顺谷等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在火车头前方加一块挡板,稍微大一点的东西会被挡板给推走,特别小的根本就不用理会,直接就碾碎了。

    如果还害怕有人在上面放树桩之类的……那就只能让开火车的人多留意路况,同时加派巡逻人员了。

    第三个问题是载人车厢的窗户,总不能用木头封死吧?用纸糊肯定不行。岳山找到长孙无垢,从玻璃制作厂定制了大量的加厚玻璃。

    第四个就是轨距——两条铁轨间的距离。

    前世关于轨距有很多传说,有说是两匹马的屁股宽,有说是古罗马车辙印的宽度等等。

    国际标准轨距是多少岳山忘了,没办法,那个数字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有整有零,不是专业人员谁记它干啥。

    再说了这个标准只是从一开始延续下来的,宽一点窄一点都行。

    所以在当初考虑铁轨、制造火车的时候,岳山根据估测设定为一米五的轨距。以后大唐的轨距标准都要按照这个来,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接受这个标准。

    具体的场景是这样的:岳山两手拿着一把铜尺比划了一下,说了句就一米五了。

    然后这个过程被一旁的田顺谷给完整了记录了下来,不知道后世人看到这一段记录会是什么心情。

    火车轨距居然是这么定下的,太……随意轻率草率了吧。

    轨道铺设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问题——这条铁路不是比笔直的,中间有不少小弯曲,这要带弧度的钢轨。

    这么厚的钢轨折弯本就不容易,还要折成固定的弧度,两根的弧度还要一样,把大家给难住了。

    总不能现场测量制作模具浇铸吧,虽然不是不行,但也太耽误事儿了。

    然后岳山就带着一群工匠‘发明’的折弯机,一个很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够调整角度加工出同一弧度的钢轨。

    也幸好现在有了蒸汽机,可以借用机械的力量,否则就算有折弯机也折不动钢轨这种大家伙。即便有了折弯机,也要先把钢轨烧红然后才能折的动。

    总之,这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卡了他们几天的工期,解决之后整个工程就顺利了许多,基本没有在遇到什么难题。

    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这条八十里长的双向轨道终于修好。

    然后就是怎么把火车头和车厢弄到车轨上。这可真把大家伙给难住了……总不能用人抬过去吧。

    岳山也是直拍脑门,又失误了啊。就应该直接修一条从四姓坪到长安城外的火车道,起码和长渭线(长安——渭水)连在一起,方便把火车开过来啊。

    而且接下来的几年,位于四姓坪的蒸汽机厂将会是大唐唯一的火车制造工厂,修一条铁路既能用来试验火车,也方便运输。

    不过现在临时修铁路是来不及了,只能打造了一辆超大型的马车,把火车和车厢一节一节的运到位于长安城外的火车站。

    就这二三十里的距离,花了他们四五天的时间才把火车运过去。

    四辆火车,最小的那个五米的火车头是专门用来拉人的,车厢也比较少只有八节。

    三辆大车头是客货两运,比如最大的二十米火车头前五节为拉人,后二十五节拉货,共三十节车厢。

    至于二十米的车头拉三十节车厢合不合适,谁都不知道,只能通过慢慢测试来调整。

    之后就是开业前的准备工作了。

    修筑铁道的时候朝廷没什么反应,但并不意味着没人关注,事实上整个朝野的目光都在盯着这里。

    现在铁道修好了,火车马上就要开通,这种历史性的时刻李世民怎么能缺席,他必然要亲自来过来亮亮相的。

    先把火车站收拾干净,火车也重新洗刷干净,同时上面也装满了货物——这些货物都是皇商行临时调拨过来的。

    毕竟空车过去太难看了。

    当把一切都准备好,去请李世民过来剪彩的时候又出问题了。

    “啥?你说你要亲自乘坐火车去渭水码头?”岳山惊讶的道。

    “对,有问题吗?”李世民道。

    “问题?问题大了去了。你是大唐的圣人,没有任何准备就出行太危险了。”岳山道。

    “你是说没有准备就出行太危险,而不是火车有危险是吧?”李世民道。

    “这有区别吗?这种时候抓字眼没有任何意义。”岳山有些恼怒的道。

    “怎么没有意义。要是说火车有危险我可以不去乘坐,要是说守卫问题,你完全不用担心。我现在就可以派骑兵先一步去渭水码头戒备。你就说行还不是不行吧。”李世民道。

    岳山意外的道:“你是认真的吗?”

    “对。”李世民正色道:“对于修筑铁路一事朝野不少人都是反对的,这很不利于它的推广,我有必要亲自乘坐一次表明我的态度。”

    “同时我也能邀请朝野的一部分贤达之士同往,等他们亲自乘坐过,亲身体验过火车的便利,就不会反对了。”

    岳山没想到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心中有些羞愧,他以为李世民是觉得好玩才突发奇想要这么做的。

    “圣人尽管放心,我敢保证火车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危险。您可以放心的带人乘坐,我也会亲自陪您一起去的。”岳山郑重的道。

    铁路这东西岳山也没修过,也没见别人修过,大家都没经验,只能按照老思维老办法加上一定创新来尝试。

    老思维老办法是打牢固的地基,就按照修筑驰道的标准来。

    先把路面夯实,铺上一层细沙继续夯,然后在铺碎石子,上面垫枕木铺设钢轨。虽然进度比较慢,但足够安全。

    这里还有几件比较有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火车掉头问题。

    现在的蒸汽火车头还不具备双向行驶的能力,走到头之后必须要调头才行,这就是个大难题了。

    岳山前世也是只见过火车跑没见过它调头啊,这可咋整?

    然后还是田顺谷等人想到的办法,修一个大转盘,把火车开到转盘上旋转一百八十度再开下来就行了。

    岳山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修了一个大转盘试了试,发现还真行。

    虽然不知道前世的火车是怎么调头的,但这个大转盘确实解决的这个问题。所以修筑铁路的时候,也同时在渭水河码头和长安这边修建了大转盘。

    还有一个是担心有人在铁轨上放石头等障碍物把火车顶翻——某些抗战神剧上就出现过类似的镜头。

    岳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几分钟就被田顺谷等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在火车头前方加一块挡板,稍微大一点的东西会被挡板给推走,特别小的根本就不用理会,直接就碾碎了。

    如果还害怕有人在上面放树桩之类的……那就只能让开火车的人多留意路况,同时加派巡逻人员了。

    第三个问题是载人车厢的窗户,总不能用木头封死吧?用纸糊肯定不行。岳山找到长孙无垢,从玻璃制作厂定制了大量的加厚玻璃。

    第四个就是轨距——两条铁轨间的距离。

    前世关于轨距有很多传说,有说是两匹马的屁股宽,有说是古罗马车辙印的宽度等等。

    国际标准轨距是多少岳山忘了,没办法,那个数字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有整有零,不是专业人员谁记它干啥。

    再说了这个标准只是从一开始延续下来的,宽一点窄一点都行。

    所以在当初考虑铁轨、制造火车的时候,岳山根据估测设定为一米五的轨距。以后大唐的轨距标准都要按照这个来,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接受这个标准。

    具体的场景是这样的:岳山两手拿着一把铜尺比划了一下,说了句就一米五了。

    然后这个过程被一旁的田顺谷给完整了记录了下来,不知道后世人看到这一段记录会是什么心情。

    火车轨距居然是这么定下的,太……随意轻率草率了吧。

    轨道铺设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问题——这条铁路不是比笔直的,中间有不少小弯曲,这要带弧度的钢轨。

    这么厚的钢轨折弯本就不容易,还要折成固定的弧度,两根的弧度还要一样,把大家给难住了。

    总不能现场测量制作模具浇铸吧,虽然不是不行,但也太耽误事儿了。

    然后岳山就带着一群工匠‘发明’的折弯机,一个很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够调整角度加工出同一弧度的钢轨。

    也幸好现在有了蒸汽机,可以借用机械的力量,否则就算有折弯机也折不动钢轨这种大家伙。即便有了折弯机,也要先把钢轨烧红然后才能折的动。

    总之,这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卡了他们几天的工期,解决之后整个工程就顺利了许多,基本没有在遇到什么难题。

    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这条八十里长的双向轨道终于修好。

    然后就是怎么把火车头和车厢弄到车轨上。这可真把大家伙给难住了……总不能用人抬过去吧。

    岳山也是直拍脑门,又失误了啊。就应该直接修一条从四姓坪到长安城外的火车道,起码和长渭线(长安——渭水)连在一起,方便把火车开过来啊。

    而且接下来的几年,位于四姓坪的蒸汽机厂将会是大唐唯一的火车制造工厂,修一条铁路既能用来试验火车,也方便运输。

    不过现在临时修铁路是来不及了,只能打造了一辆超大型的马车,把火车和车厢一节一节的运到位于长安城外的火车站。

    就这二三十里的距离,花了他们四五天的时间才把火车运过去。

    四辆火车,最小的那个五米的火车头是专门用来拉人的,车厢也比较少只有八节。

    三辆大车头是客货两运,比如最大的二十米火车头前五节为拉人,后二十五节拉货,共三十节车厢。

    至于二十米的车头拉三十节车厢合不合适,谁都不知道,只能通过慢慢测试来调整。

    之后就是开业前的准备工作了。

    修筑铁道的时候朝廷没什么反应,但并不意味着没人关注,事实上整个朝野的目光都在盯着这里。

    现在铁道修好了,火车马上就要开通,这种历史性的时刻李世民怎么能缺席,他必然要亲自来过来亮亮相的。

    先把火车站收拾干净,火车也重新洗刷干净,同时上面也装满了货物——这些货物都是皇商行临时调拨过来的。

    毕竟空车过去太难看了。

    当把一切都准备好,去请李世民过来剪彩的时候又出问题了。

    “啥?你说你要亲自乘坐火车去渭水码头?”岳山惊讶的道。

    “对,有问题吗?”李世民道。

    “问题?问题大了去了。你是大唐的圣人,没有任何准备就出行太危险了。”岳山道。

    “你是说没有准备就出行太危险,而不是火车有危险是吧?”李世民道。

    “这有区别吗?这种时候抓字眼没有任何意义。”岳山有些恼怒的道。

    “怎么没有意义。要是说火车有危险我可以不去乘坐,要是说守卫问题,你完全不用担心。我现在就可以派骑兵先一步去渭水码头戒备。你就说行还不是不行吧。”李世民道。

    岳山意外的道:“你是认真的吗?”

    “对。”李世民正色道:“对于修筑铁路一事朝野不少人都是反对的,这很不利于它的推广,我有必要亲自乘坐一次表明我的态度。”

    “同时我也能邀请朝野的一部分贤达之士同往,等他们亲自乘坐过,亲身体验过火车的便利,就不会反对了。”

    岳山没想到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心中有些羞愧,他以为李世民是觉得好玩才突发奇想要这么做的。


    “圣人尽管放心,我敢保证火车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危险。您可以放心的带人乘坐,我也会亲自陪您一起去的。”岳山郑重的道。

    铁路这东西岳山也没修过,也没见别人修过,大家都没经验,只能按照老思维老办法加上一定创新来尝试。

    老思维老办法是打牢固的地基,就按照修筑驰道的标准来。

    先把路面夯实,铺上一层细沙继续夯,然后在铺碎石子,上面垫枕木铺设钢轨。虽然进度比较慢,但足够安全。

    这里还有几件比较有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火车掉头问题。

    现在的蒸汽火车头还不具备双向行驶的能力,走到头之后必须要调头才行,这就是个大难题了。

    岳山前世也是只见过火车跑没见过它调头啊,这可咋整?

    然后还是田顺谷等人想到的办法,修一个大转盘,把火车开到转盘上旋转一百八十度再开下来就行了。

    岳山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修了一个大转盘试了试,发现还真行。

    虽然不知道前世的火车是怎么调头的,但这个大转盘确实解决的这个问题。所以修筑铁路的时候,也同时在渭水河码头和长安这边修建了大转盘。

    还有一个是担心有人在铁轨上放石头等障碍物把火车顶翻——某些抗战神剧上就出现过类似的镜头。

    岳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几分钟就被田顺谷等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在火车头前方加一块挡板,稍微大一点的东西会被挡板给推走,特别小的根本就不用理会,直接就碾碎了。

    如果还害怕有人在上面放树桩之类的……那就只能让开火车的人多留意路况,同时加派巡逻人员了。

    第三个问题是载人车厢的窗户,总不能用木头封死吧?用纸糊肯定不行。岳山找到长孙无垢,从玻璃制作厂定制了大量的加厚玻璃。

    第四个就是轨距——两条铁轨间的距离。

    前世关于轨距有很多传说,有说是两匹马的屁股宽,有说是古罗马车辙印的宽度等等。

    国际标准轨距是多少岳山忘了,没办法,那个数字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有整有零,不是专业人员谁记它干啥。

    再说了这个标准只是从一开始延续下来的,宽一点窄一点都行。

    所以在当初考虑铁轨、制造火车的时候,岳山根据估测设定为一米五的轨距。以后大唐的轨距标准都要按照这个来,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接受这个标准。

    具体的场景是这样的:岳山两手拿着一把铜尺比划了一下,说了句就一米五了。

    然后这个过程被一旁的田顺谷给完整了记录了下来,不知道后世人看到这一段记录会是什么心情。

    火车轨距居然是这么定下的,太……随意轻率草率了吧。

    轨道铺设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问题——这条铁路不是比笔直的,中间有不少小弯曲,这要带弧度的钢轨。

    这么厚的钢轨折弯本就不容易,还要折成固定的弧度,两根的弧度还要一样,把大家给难住了。

    总不能现场测量制作模具浇铸吧,虽然不是不行,但也太耽误事儿了。

    然后岳山就带着一群工匠‘发明’的折弯机,一个很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够调整角度加工出同一弧度的钢轨。

    也幸好现在有了蒸汽机,可以借用机械的力量,否则就算有折弯机也折不动钢轨这种大家伙。即便有了折弯机,也要先把钢轨烧红然后才能折的动。

    总之,这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卡了他们几天的工期,解决之后整个工程就顺利了许多,基本没有在遇到什么难题。

    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这条八十里长的双向轨道终于修好。

    然后就是怎么把火车头和车厢弄到车轨上。这可真把大家伙给难住了……总不能用人抬过去吧。

    岳山也是直拍脑门,又失误了啊。就应该直接修一条从四姓坪到长安城外的火车道,起码和长渭线(长安——渭水)连在一起,方便把火车开过来啊。

    而且接下来的几年,位于四姓坪的蒸汽机厂将会是大唐唯一的火车制造工厂,修一条铁路既能用来试验火车,也方便运输。

    不过现在临时修铁路是来不及了,只能打造了一辆超大型的马车,把火车和车厢一节一节的运到位于长安城外的火车站。

    就这二三十里的距离,花了他们四五天的时间才把火车运过去。

    四辆火车,最小的那个五米的火车头是专门用来拉人的,车厢也比较少只有八节。

    三辆大车头是客货两运,比如最大的二十米火车头前五节为拉人,后二十五节拉货,共三十节车厢。

    至于二十米的车头拉三十节车厢合不合适,谁都不知道,只能通过慢慢测试来调整。

    之后就是开业前的准备工作了。

    修筑铁道的时候朝廷没什么反应,但并不意味着没人关注,事实上整个朝野的目光都在盯着这里。

    现在铁道修好了,火车马上就要开通,这种历史性的时刻李世民怎么能缺席,他必然要亲自来过来亮亮相的。

    先把火车站收拾干净,火车也重新洗刷干净,同时上面也装满了货物——这些货物都是皇商行临时调拨过来的。

    毕竟空车过去太难看了。

    当把一切都准备好,去请李世民过来剪彩的时候又出问题了。

    “啥?你说你要亲自乘坐火车去渭水码头?”岳山惊讶的道。

    “对,有问题吗?”李世民道。

    “问题?问题大了去了。你是大唐的圣人,没有任何准备就出行太危险了。”岳山道。

    “你是说没有准备就出行太危险,而不是火车有危险是吧?”李世民道。

    “这有区别吗?这种时候抓字眼没有任何意义。”岳山有些恼怒的道。

    “怎么没有意义。要是说火车有危险我可以不去乘坐,要是说守卫问题,你完全不用担心。我现在就可以派骑兵先一步去渭水码头戒备。你就说行还不是不行吧。”李世民道。

    岳山意外的道:“你是认真的吗?”

    “对。”李世民正色道:“对于修筑铁路一事朝野不少人都是反对的,这很不利于它的推广,我有必要亲自乘坐一次表明我的态度。”

    “同时我也能邀请朝野的一部分贤达之士同往,等他们亲自乘坐过,亲身体验过火车的便利,就不会反对了。”

    岳山没想到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心中有些羞愧,他以为李世民是觉得好玩才突发奇想要这么做的。

    “圣人尽管放心,我敢保证火车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危险。您可以放心的带人乘坐,我也会亲自陪您一起去的。”岳山郑重的道。

    铁路这东西岳山也没修过,也没见别人修过,大家都没经验,只能按照老思维老办法加上一定创新来尝试。

    老思维老办法是打牢固的地基,就按照修筑驰道的标准来。

    先把路面夯实,铺上一层细沙继续夯,然后在铺碎石子,上面垫枕木铺设钢轨。虽然进度比较慢,但足够安全。

    这里还有几件比较有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火车掉头问题。

    现在的蒸汽火车头还不具备双向行驶的能力,走到头之后必须要调头才行,这就是个大难题了。

    岳山前世也是只见过火车跑没见过它调头啊,这可咋整?

    然后还是田顺谷等人想到的办法,修一个大转盘,把火车开到转盘上旋转一百八十度再开下来就行了。

    岳山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修了一个大转盘试了试,发现还真行。

    虽然不知道前世的火车是怎么调头的,但这个大转盘确实解决的这个问题。所以修筑铁路的时候,也同时在渭水河码头和长安这边修建了大转盘。

    还有一个是担心有人在铁轨上放石头等障碍物把火车顶翻——某些抗战神剧上就出现过类似的镜头。

    岳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几分钟就被田顺谷等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在火车头前方加一块挡板,稍微大一点的东西会被挡板给推走,特别小的根本就不用理会,直接就碾碎了。

    如果还害怕有人在上面放树桩之类的……那就只能让开火车的人多留意路况,同时加派巡逻人员了。

    第三个问题是载人车厢的窗户,总不能用木头封死吧?用纸糊肯定不行。岳山找到长孙无垢,从玻璃制作厂定制了大量的加厚玻璃。

    第四个就是轨距——两条铁轨间的距离。

    前世关于轨距有很多传说,有说是两匹马的屁股宽,有说是古罗马车辙印的宽度等等。

    国际标准轨距是多少岳山忘了,没办法,那个数字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有整有零,不是专业人员谁记它干啥。

    再说了这个标准只是从一开始延续下来的,宽一点窄一点都行。

    所以在当初考虑铁轨、制造火车的时候,岳山根据估测设定为一米五的轨距。以后大唐的轨距标准都要按照这个来,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接受这个标准。

    具体的场景是这样的:岳山两手拿着一把铜尺比划了一下,说了句就一米五了。

    然后这个过程被一旁的田顺谷给完整了记录了下来,不知道后世人看到这一段记录会是什么心情。

    火车轨距居然是这么定下的,太……随意轻率草率了吧。

    轨道铺设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问题——这条铁路不是比笔直的,中间有不少小弯曲,这要带弧度的钢轨。

    这么厚的钢轨折弯本就不容易,还要折成固定的弧度,两根的弧度还要一样,把大家给难住了。

    总不能现场测量制作模具浇铸吧,虽然不是不行,但也太耽误事儿了。

    然后岳山就带着一群工匠‘发明’的折弯机,一个很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够调整角度加工出同一弧度的钢轨。

    也幸好现在有了蒸汽机,可以借用机械的力量,否则就算有折弯机也折不动钢轨这种大家伙。即便有了折弯机,也要先把钢轨烧红然后才能折的动。

    总之,这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卡了他们几天的工期,解决之后整个工程就顺利了许多,基本没有在遇到什么难题。

    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这条八十里长的双向轨道终于修好。

    然后就是怎么把火车头和车厢弄到车轨上。这可真把大家伙给难住了……总不能用人抬过去吧。

    岳山也是直拍脑门,又失误了啊。就应该直接修一条从四姓坪到长安城外的火车道,起码和长渭线(长安——渭水)连在一起,方便把火车开过来啊。

    而且接下来的几年,位于四姓坪的蒸汽机厂将会是大唐唯一的火车制造工厂,修一条铁路既能用来试验火车,也方便运输。

    不过现在临时修铁路是来不及了,只能打造了一辆超大型的马车,把火车和车厢一节一节的运到位于长安城外的火车站。

    就这二三十里的距离,花了他们四五天的时间才把火车运过去。

    四辆火车,最小的那个五米的火车头是专门用来拉人的,车厢也比较少只有八节。

    三辆大车头是客货两运,比如最大的二十米火车头前五节为拉人,后二十五节拉货,共三十节车厢。

    至于二十米的车头拉三十节车厢合不合适,谁都不知道,只能通过慢慢测试来调整。

    之后就是开业前的准备工作了。

    修筑铁道的时候朝廷没什么反应,但并不意味着没人关注,事实上整个朝野的目光都在盯着这里。

    现在铁道修好了,火车马上就要开通,这种历史性的时刻李世民怎么能缺席,他必然要亲自来过来亮亮相的。

    先把火车站收拾干净,火车也重新洗刷干净,同时上面也装满了货物——这些货物都是皇商行临时调拨过来的。

    毕竟空车过去太难看了。

    当把一切都准备好,去请李世民过来剪彩的时候又出问题了。

    “啥?你说你要亲自乘坐火车去渭水码头?”岳山惊讶的道。

    “对,有问题吗?”李世民道。

    “问题?问题大了去了。你是大唐的圣人,没有任何准备就出行太危险了。”岳山道。

    “你是说没有准备就出行太危险,而不是火车有危险是吧?”李世民道。

    “这有区别吗?这种时候抓字眼没有任何意义。”岳山有些恼怒的道。

    “怎么没有意义。要是说火车有危险我可以不去乘坐,要是说守卫问题,你完全不用担心。我现在就可以派骑兵先一步去渭水码头戒备。你就说行还不是不行吧。”李世民道。

    岳山意外的道:“你是认真的吗?”

    “对。”李世民正色道:“对于修筑铁路一事朝野不少人都是反对的,这很不利于它的推广,我有必要亲自乘坐一次表明我的态度。”

    “同时我也能邀请朝野的一部分贤达之士同往,等他们亲自乘坐过,亲身体验过火车的便利,就不会反对了。”

    岳山没想到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心中有些羞愧,他以为李世民是觉得好玩才突发奇想要这么做的。

    “圣人尽管放心,我敢保证火车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危险。您可以放心的带人乘坐,我也会亲自陪您一起去的。”岳山郑重的道。

    铁路这东西岳山也没修过,也没见别人修过,大家都没经验,只能按照老思维老办法加上一定创新来尝试。

    老思维老办法是打牢固的地基,就按照修筑驰道的标准来。

    先把路面夯实,铺上一层细沙继续夯,然后在铺碎石子,上面垫枕木铺设钢轨。虽然进度比较慢,但足够安全。

    这里还有几件比较有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火车掉头问题。

    现在的蒸汽火车头还不具备双向行驶的能力,走到头之后必须要调头才行,这就是个大难题了。

    岳山前世也是只见过火车跑没见过它调头啊,这可咋整?

    然后还是田顺谷等人想到的办法,修一个大转盘,把火车开到转盘上旋转一百八十度再开下来就行了。

    岳山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修了一个大转盘试了试,发现还真行。

    虽然不知道前世的火车是怎么调头的,但这个大转盘确实解决的这个问题。所以修筑铁路的时候,也同时在渭水河码头和长安这边修建了大转盘。

    还有一个是担心有人在铁轨上放石头等障碍物把火车顶翻——某些抗战神剧上就出现过类似的镜头。

    岳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几分钟就被田顺谷等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在火车头前方加一块挡板,稍微大一点的东西会被挡板给推走,特别小的根本就不用理会,直接就碾碎了。

    如果还害怕有人在上面放树桩之类的……那就只能让开火车的人多留意路况,同时加派巡逻人员了。

    第三个问题是载人车厢的窗户,总不能用木头封死吧?用纸糊肯定不行。岳山找到长孙无垢,从玻璃制作厂定制了大量的加厚玻璃。

    第四个就是轨距——两条铁轨间的距离。

    前世关于轨距有很多传说,有说是两匹马的屁股宽,有说是古罗马车辙印的宽度等等。

    国际标准轨距是多少岳山忘了,没办法,那个数字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有整有零,不是专业人员谁记它干啥。

    再说了这个标准只是从一开始延续下来的,宽一点窄一点都行。

    所以在当初考虑铁轨、制造火车的时候,岳山根据估测设定为一米五的轨距。以后大唐的轨距标准都要按照这个来,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接受这个标准。

    具体的场景是这样的:岳山两手拿着一把铜尺比划了一下,说了句就一米五了。

    然后这个过程被一旁的田顺谷给完整了记录了下来,不知道后世人看到这一段记录会是什么心情。

    火车轨距居然是这么定下的,太……随意轻率草率了吧。

    轨道铺设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问题——这条铁路不是比笔直的,中间有不少小弯曲,这要带弧度的钢轨。

    这么厚的钢轨折弯本就不容易,还要折成固定的弧度,两根的弧度还要一样,把大家给难住了。

    总不能现场测量制作模具浇铸吧,虽然不是不行,但也太耽误事儿了。

    然后岳山就带着一群工匠‘发明’的折弯机,一个很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够调整角度加工出同一弧度的钢轨。

    也幸好现在有了蒸汽机,可以借用机械的力量,否则就算有折弯机也折不动钢轨这种大家伙。即便有了折弯机,也要先把钢轨烧红然后才能折的动。

    总之,这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卡了他们几天的工期,解决之后整个工程就顺利了许多,基本没有在遇到什么难题。

    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这条八十里长的双向轨道终于修好。

    然后就是怎么把火车头和车厢弄到车轨上。这可真把大家伙给难住了……总不能用人抬过去吧。

    岳山也是直拍脑门,又失误了啊。就应该直接修一条从四姓坪到长安城外的火车道,起码和长渭线(长安——渭水)连在一起,方便把火车开过来啊。

    而且接下来的几年,位于四姓坪的蒸汽机厂将会是大唐唯一的火车制造工厂,修一条铁路既能用来试验火车,也方便运输。

    不过现在临时修铁路是来不及了,只能打造了一辆超大型的马车,把火车和车厢一节一节的运到位于长安城外的火车站。

    就这二三十里的距离,花了他们四五天的时间才把火车运过去。

    四辆火车,最小的那个五米的火车头是专门用来拉人的,车厢也比较少只有八节。

    三辆大车头是客货两运,比如最大的二十米火车头前五节为拉人,后二十五节拉货,共三十节车厢。

    至于二十米的车头拉三十节车厢合不合适,谁都不知道,只能通过慢慢测试来调整。

    之后就是开业前的准备工作了。

    修筑铁道的时候朝廷没什么反应,但并不意味着没人关注,事实上整个朝野的目光都在盯着这里。

    现在铁道修好了,火车马上就要开通,这种历史性的时刻李世民怎么能缺席,他必然要亲自来过来亮亮相的。

    先把火车站收拾干净,火车也重新洗刷干净,同时上面也装满了货物——这些货物都是皇商行临时调拨过来的。

    毕竟空车过去太难看了。

    当把一切都准备好,去请李世民过来剪彩的时候又出问题了。

    “啥?你说你要亲自乘坐火车去渭水码头?”岳山惊讶的道。

    “对,有问题吗?”李世民道。

    “问题?问题大了去了。你是大唐的圣人,没有任何准备就出行太危险了。”岳山道。

    “你是说没有准备就出行太危险,而不是火车有危险是吧?”李世民道。

    “这有区别吗?这种时候抓字眼没有任何意义。”岳山有些恼怒的道。

    “怎么没有意义。要是说火车有危险我可以不去乘坐,要是说守卫问题,你完全不用担心。我现在就可以派骑兵先一步去渭水码头戒备。你就说行还不是不行吧。”李世民道。

    岳山意外的道:“你是认真的吗?”

    “对。”李世民正色道:“对于修筑铁路一事朝野不少人都是反对的,这很不利于它的推广,我有必要亲自乘坐一次表明我的态度。”

    “同时我也能邀请朝野的一部分贤达之士同往,等他们亲自乘坐过,亲身体验过火车的便利,就不会反对了。”

    岳山没想到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心中有些羞愧,他以为李世民是觉得好玩才突发奇想要这么做的。

    “圣人尽管放心,我敢保证火车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危险。您可以放心的带人乘坐,我也会亲自陪您一起去的。”岳山郑重的道。

    铁路这东西岳山也没修过,也没见别人修过,大家都没经验,只能按照老思维老办法加上一定创新来尝试。

    老思维老办法是打牢固的地基,就按照修筑驰道的标准来。

    先把路面夯实,铺上一层细沙继续夯,然后在铺碎石子,上面垫枕木铺设钢轨。虽然进度比较慢,但足够安全。

    这里还有几件比较有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火车掉头问题。

    现在的蒸汽火车头还不具备双向行驶的能力,走到头之后必须要调头才行,这就是个大难题了。

    岳山前世也是只见过火车跑没见过它调头啊,这可咋整?

    然后还是田顺谷等人想到的办法,修一个大转盘,把火车开到转盘上旋转一百八十度再开下来就行了。

    岳山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修了一个大转盘试了试,发现还真行。

    虽然不知道前世的火车是怎么调头的,但这个大转盘确实解决的这个问题。所以修筑铁路的时候,也同时在渭水河码头和长安这边修建了大转盘。

    还有一个是担心有人在铁轨上放石头等障碍物把火车顶翻——某些抗战神剧上就出现过类似的镜头。

    岳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几分钟就被田顺谷等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在火车头前方加一块挡板,稍微大一点的东西会被挡板给推走,特别小的根本就不用理会,直接就碾碎了。

    如果还害怕有人在上面放树桩之类的……那就只能让开火车的人多留意路况,同时加派巡逻人员了。

    第三个问题是载人车厢的窗户,总不能用木头封死吧?用纸糊肯定不行。岳山找到长孙无垢,从玻璃制作厂定制了大量的加厚玻璃。

    第四个就是轨距——两条铁轨间的距离。

    前世关于轨距有很多传说,有说是两匹马的屁股宽,有说是古罗马车辙印的宽度等等。

    国际标准轨距是多少岳山忘了,没办法,那个数字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有整有零,不是专业人员谁记它干啥。

    再说了这个标准只是从一开始延续下来的,宽一点窄一点都行。

    所以在当初考虑铁轨、制造火车的时候,岳山根据估测设定为一米五的轨距。以后大唐的轨距标准都要按照这个来,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接受这个标准。

    具体的场景是这样的:岳山两手拿着一把铜尺比划了一下,说了句就一米五了。

    然后这个过程被一旁的田顺谷给完整了记录了下来,不知道后世人看到这一段记录会是什么心情。

    火车轨距居然是这么定下的,太……随意轻率草率了吧。

    轨道铺设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问题——这条铁路不是比笔直的,中间有不少小弯曲,这要带弧度的钢轨。

    这么厚的钢轨折弯本就不容易,还要折成固定的弧度,两根的弧度还要一样,把大家给难住了。

    总不能现场测量制作模具浇铸吧,虽然不是不行,但也太耽误事儿了。

    然后岳山就带着一群工匠‘发明’的折弯机,一个很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够调整角度加工出同一弧度的钢轨。

    也幸好现在有了蒸汽机,可以借用机械的力量,否则就算有折弯机也折不动钢轨这种大家伙。即便有了折弯机,也要先把钢轨烧红然后才能折的动。

    总之,这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卡了他们几天的工期,解决之后整个工程就顺利了许多,基本没有在遇到什么难题。

    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这条八十里长的双向轨道终于修好。

    然后就是怎么把火车头和车厢弄到车轨上。这可真把大家伙给难住了……总不能用人抬过去吧。

    岳山也是直拍脑门,又失误了啊。就应该直接修一条从四姓坪到长安城外的火车道,起码和长渭线(长安——渭水)连在一起,方便把火车开过来啊。

    而且接下来的几年,位于四姓坪的蒸汽机厂将会是大唐唯一的火车制造工厂,修一条铁路既能用来试验火车,也方便运输。

    不过现在临时修铁路是来不及了,只能打造了一辆超大型的马车,把火车和车厢一节一节的运到位于长安城外的火车站。

    就这二三十里的距离,花了他们四五天的时间才把火车运过去。

    四辆火车,最小的那个五米的火车头是专门用来拉人的,车厢也比较少只有八节。

    三辆大车头是客货两运,比如最大的二十米火车头前五节为拉人,后二十五节拉货,共三十节车厢。

    至于二十米的车头拉三十节车厢合不合适,谁都不知道,只能通过慢慢测试来调整。

    之后就是开业前的准备工作了。

    修筑铁道的时候朝廷没什么反应,但并不意味着没人关注,事实上整个朝野的目光都在盯着这里。

    现在铁道修好了,火车马上就要开通,这种历史性的时刻李世民怎么能缺席,他必然要亲自来过来亮亮相的。

    先把火车站收拾干净,火车也重新洗刷干净,同时上面也装满了货物——这些货物都是皇商行临时调拨过来的。

    毕竟空车过去太难看了。

    当把一切都准备好,去请李世民过来剪彩的时候又出问题了。

    “啥?你说你要亲自乘坐火车去渭水码头?”岳山惊讶的道。

    “对,有问题吗?”李世民道。

    “问题?问题大了去了。你是大唐的圣人,没有任何准备就出行太危险了。”岳山道。

    “你是说没有准备就出行太危险,而不是火车有危险是吧?”李世民道。

    “这有区别吗?这种时候抓字眼没有任何意义。”岳山有些恼怒的道。

    “怎么没有意义。要是说火车有危险我可以不去乘坐,要是说守卫问题,你完全不用担心。我现在就可以派骑兵先一步去渭水码头戒备。你就说行还不是不行吧。”李世民道。

    岳山意外的道:“你是认真的吗?”

    “对。”李世民正色道:“对于修筑铁路一事朝野不少人都是反对的,这很不利于它的推广,我有必要亲自乘坐一次表明我的态度。”

    “同时我也能邀请朝野的一部分贤达之士同往,等他们亲自乘坐过,亲身体验过火车的便利,就不会反对了。”

    岳山没想到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心中有些羞愧,他以为李世民是觉得好玩才突发奇想要这么做的。

    “圣人尽管放心,我敢保证火车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危险。您可以放心的带人乘坐,我也会亲自陪您一起去的。”岳山郑重的道。

    测试广告2



760 李世民乘火车  
相关:  重生原始仙界  重生之文娱高手  天下沧桑  重生原始异界  五胡烽烟    最强小神农  我有一座随身农场  魔武灵合  寻光记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好书友文唐760 李世民乘火车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5s 2.29MB

搜"文唐"
360搜"文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