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市吴县太湖乡潭东高家前村边,吴梅村墓约16平方米,墓廊残址可见。一笔阁 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说墓前吴荫培所题“诗人吴梅村墓”碑。吴伟业一生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大都是古代诗歌百花园中的佳作。现存诗歌近千首。有这160首古诗中长篇巨制约占半数,可称得上长篇叙事诗的就有20余篇,20多篇长篇叙事诗这个数目在整个吴伟业诗集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大的。
但在长期以来不发达的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的发展史上,却是前无古人,后无继者。且这二十多个作品中的大多数,三百多年来被诗评家们一致公推为名篇佳作。从对这些长篇叙事诗的初步研究的结果看,无论在诗歌内容或艺术形式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吴伟业大量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开创了长篇叙事诗空前繁荣的局面,从而奠定了吴伟业本人在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同时,他还精工词曲书画,堪称博学多才,著述宏丰。他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因而有“诗史”之称,他的诗歌中《圆圆曲》,可谓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达到了新的高度。
用李商隐色泽浓丽的笔法与元白叙事诗善于铺张的特点结合起来。吴伟业常以工丽的语言,多变的章法,贴切的典故,来叙写新的题材,表现新主题,也被称为“梅村体”。它的艺术特色,最重要应自叙事方式这方面来体现。以人物为中心。即通过一、两个中心人物来串联众多事件,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人与事相得益彰。这就是邓汉仪所说的“人物为本位”。由于作者将事件和人物按某种思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作品便显得血肉丰满,引人入胜。这些人的身份虽然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物的命运总是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联”,这就说明,人物担当的是载体和导线的功能,实为展现历史服务的。
吴伟业对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传统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如常用的起兴手法、连锁手法、问答手法等,使之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注重诗意,更偏重于通俗、流畅易懂、风趣的艺术风格。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在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巧于剪裁、简繁得当、高度精炼,以及民间文学中各种手法娴熟运用的例子,在吴伟业数量众多的长篇叙事诗中俯拾皆是。
“用写近体诗的功夫来写长篇叙事诗。”传统叙事诗之所以历来备受诗评家的非议和鄙视,根本原因是通俗浅显,缺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吴伟业的诗论不多,《梅村诗话》中也未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亦不见他对叙事诗的看法。不过,从他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长篇叙事诗的创作,认真地研究了前人在叙事诗创作上的得失,在创作中竭力把通俗浅显的叙事诗向含蓄精炼的近体诗靠拢,把含蓄美亦作为衡量叙事诗的标准之一。
在2009年,吴梅村诞辰四百周年时,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吴伟业故乡太仓,缅怀一代文坛宗师,挖掘梅村文化底蕴与娄东文化精神。叶君远教授提出吴伟业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成就,主要与他的才华、身世和太仓的人文环境有关。吴伟业读书过目不忘,得意、落难、尊崇、倒霉,在战乱中与百姓一样颠沛流离,违心做过二臣,带来了巨大的心灵痛苦。王于飞教授说,历史是个大筛子,留下来的并不多,而吴伟业就是筛子上面留下来的光彩人物,后人要吸取他的精神养分,冷静思考,促进文艺事业长盛不衰。
(本章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s 2.325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