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宇宙之中的其余天体来说,爱神星的质量太小了。它如此之小的质量所赋予它自身的引力场,只需要大约10米每秒的速度便可以挣脱。以及,在它上面要将一个物体加速到十米每秒,要比地球之上容易许多倍。
这意味着,哪怕只是一次轻微的爆炸,都可以令许许多多的物质逃离到太空之中,更不要说这一次总当量有几十亿吨tnt的猛烈爆炸了。
远方的“长枪兵”号宇宙飞船在默默的观察着它。片刻之后,人们确定,在之前的那一次爆炸之中,总计有约三千一百六十七亿吨质量被抛射到了宇宙太空之中,约占爆炸之前它总体质量的4.4%——这个数字略微超出一些之前的估计,不过仍旧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一场如此猛烈,涉及如此广泛的爆炸,不可能控制的太过精确。
此刻,原本长条状的爱神星已经变得偏圆了一些,并且因为爆炸影响的缘故,其上的地貌产生了天翻地覆一般的变化。更有许许多多原本隐藏在内部的气体、干冰之类,因为有了向外的通道,开始了向太空之中的猛烈喷发,如同火山一般。
这也意味着它质量的损失,不过其所占比例就很小了,可以忽略。
同时也是因为这一次猛烈的爆炸,其前进轨道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人们预期之中的变化——它将不会再从距离地球数千万公里之处掠过,而是将距离缩短到了不足五百万公里。其靠近地球的速度也大大增加,如果按照现在的水平的话,它将会在大约四个月之后到达地球最近点。
当然,这是在不受到后续影响的前提之下。
如果是在地球上发生如此猛烈的爆炸,其引起的地质活动可能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平息下来。但它就不一样了。仅仅几个小时而已,它就已经恢复了平静。
被炸飞出去,该远离它的石块们都已经远离,空间环境已经恢复到可以施工的水平了。
后续的工业飞船在三天之后到达了爱神星。足有数千名接受过严格训练,既是宇航员,又是安装工人的人携带着各种器械与工具降落到了它上面,在爆炸之后新形成的地质稳定点之上开始了行星发动机的安装作业。
他们只是第一批到来的工人而已。后续,还有五倍于这个数字的宇航工人会到来,一同参与这项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星工程。
此刻,地球,南极洲边缘,罗斯海。
一艘巨型货轮轻而易举的撞开了海面之上的片片浮冰,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慢慢前进。在它前方,南极罗斯港的工人们已经做好了卸货准备。
在到达港口之后,它上面所装载的几百万片高性能cpu和gpu,以及配套的线缆,主板,内存等设备,会通过临时铁道运送到距此约几十公里的应龙基地去。
那里,是人类世界运算力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应龙号所在的地方。而这艘货轮运输的芯片,将会用于升级改造这台超级计算机,令其算力增加十倍以上。
计算机学界的专家们并不是没有提出过分布式计算的设想,也即,通过现有的,位于不同地方的多台超级计算机共同执行后续的计算任务,完成对暗物质运动模型的模拟计算,但经过评估之后,最终被放弃。
原因很简单,对暗物质运动模型的计算,对实时性的要求极高。而采取分布式计算的话,通讯延时将会高到一个无法接受的地步——就算两台超级计算机相距仅仅一百公里,就算电信号的传输速度也是光速,两者之间完成一次通讯,也需要大约0.7毫秒的时间,考虑到数据中转等问题,这个时间还会更长。而在一秒钟时间内,两者需要的通讯次数何止亿万次。
这样一来,会对计算效率造成严重的拖累,会导致计算结果基本失去实时性。而失去了实时性,就算计算出了结果,也没有了任何意义。
所以,升级改造应龙号超算,只用这一台计算机承担计算任务就成了必然。
但升级改造后的应龙号超算也将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
散热。
当初,应龙号超算之所以建造在南极洲,就是为了借助南极洲极其寒冷的气候,来达成为机房散热的目的。但现在,应龙号超算在升级改造之后,算力会提升十倍以上,需要散出去的热量却会提升百倍以上。
这最主要还是因为人类现有制造工艺不过关的缘故。
事实上,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原本是无法经济划算的制造出“单台十倍于现有应龙号超算以上算力的超算”的。现在的升级改造,依靠是的其实是“大力出奇迹”,经济性之类的指标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但经济性可以不考虑,散热性能却必须要考虑到。因为一旦无法维持低温,芯片算力便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个问题几乎无法解决。因为电力供应不足。
哪怕电力供应部门调拨了十几万人在为提升电力供应水平而奋斗,短时间内所能提升的电力供应,也就只能将将足够维持升级改造之后的应龙超算运转,以及一部分的散热用电而已。再多的话,那就实在做不到了。
将应龙号超算转移到供电充裕的地方同样不可行。因为供电充裕的地方没有南极洲这样寒冷的气候,用于散热的电力将会比在南极洲翻上十倍不止,且故障率会极大提升。
要知道,升级改造之后的应龙号超算,不算散热所需电力,用电量都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了。算上散热所需电力,再翻上十倍不止,人类此刻所能建造的最高性能的供电设备都支撑不起如此庞大的用电量。
必须要在南极洲,将这一部分散热缺口解决掉。
面对这个看似无法解决的矛盾,电力专家们放弃了,计算机专家们放弃了,聚变电站工程师们放弃了,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
最后站出来解决问题的人,拥有一个谁都想不到的身份。
他是一名气象专家。
“我研究了这上百年来南极洲的气象与气候数据,有了一个设想。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一座山脉炸出一个长有十公里的缺口,如此,原本被山脉所阻隔的冷气团就可以顺流而下,直吹到应龙基地这里。模型模拟显示,如此一来,应龙基地所在的地方,其平均气温会再降低约7c,平均风力提升2到2.5级,风冷散热装置效率会极大提升,罗斯海的海水温度也会相应降低,再度间接提升散热效率。这样的话,或许就能解决掉这一部分散热缺口了……”
这名气象专家的提议迅速引起了项目组专家们的重视。最终,在联合了气象专家、计算机专家、工程师等人的联合评估之下获得了通过。
人们认为,这确实可以满足升级改造后的应龙号超算的散热需求。
最关键的是,这个设想的执行,不需要耗费太长时间。而此时此刻,人类世界最缺少的就是时间。
而至于这一项计划会对南极洲气候与生态造成怎样的影响,则被所有人十分默契的遗忘了。倒是有一些激进的环保主义者和组织站出来抗议了一阵,但很快就在整个社会的口诛笔伐之下销声匿迹。
有传言说某些环保组织头目的居住地遭到了冲击,其本人还受到了某些不明身份人士的殴打,也有一些头目遭遇了诸如妻子或者丈夫的离婚,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断绝关系之类的生活危机之类,林林总总,也没人有兴趣去探究真伪。
最终,在一批数量相当庞大的全氮阴离子盐炸药运抵南极洲,并被钻探设备送入山体之内,并轰然爆炸之后,缺口被打开了,携带着极低温度的冷气团汹涌而下,将应龙号基地完全淹没。
另一方面,早在许久之前就已经开始工作的各大星际探测设备所绘制的太阳系内详细质量分布图已经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后续,在一部分人力和物力被留下来继续提升精度之外,剩下的天文学家们将会把目光放到太阳系之外。
遥远的海外天体,远在四光年之外的南门二三星,远在数万光年之外的银河系中央黑洞,远在数百万光年之外的仙女座星系,甚至数亿光年之外的巨引源,都会被纳入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其实,完成对地球本身质量分布与质量变化的绘制——或许应该称呼其为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名字,就已经可以将暗物质运动模型的精度提升到百分之90%了。再加上太阳,精度可以达到95%,完成海王星以内天体的数据搜集,就可以将精度提升到99%。再考虑到一部分海外天体和奥尔特云,以及南门二三星,精度就至少可以提升到99.9%了,再扩大范围,甚至考虑到十几亿光年之外的遥远天体,最多也只能提升小数点后两位三位,甚至十几位,几百位之后数据的精度。
精度只能提升这么一点,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却庞大无比。这看似并不划算,但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有必要的。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的知道,面对一个混沌性的系统,面对试图通过蝴蝶翅膀的一下煽动,来最终阻止一场飓风形成的人类世界,精度再高再高,都仍旧显得有些不够。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5s 2.343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