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心得与补写如下:
老子在里说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而此文中鬼谷子则有这么一段:“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闭,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为而神宿矣。”
不难看出鬼谷子和老子的见解相似,鬼谷子先生的工作哲学与老子的哲学思想内容在根本上用的是差不多的内核,当然这里不讨论谁比较厉害,但一点可以确定,两位智者得出的结论都是从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实际实践中感悟并且磨合验证的。
而此文的可以侧重展开,曾经有许多吧友谈及七术有无实际的作用,其实要我说他有一个进阶升华的作用,然而很多读者都被坑了,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读完了上篇立即读下篇,而下篇之所以坑,是因为卷上的后面几篇稍少的提及到无为的工作哲学,最精华的道家的哲学思想核心“捭阖”放在了第一篇,往往在读完十四篇后,读者们跃跃欲试的执着于试验各种方法,却遗忘了开篇重点所讲的东西。
这时很多人读完卷上就会发现继续卷下会有脱节的情况,这也难怪,因为这个跳跃思维的确会让普通人难以接受,特别是很多人读完了卷上开始骄傲了,觉得自己也算有点本事了。可偏偏不能从卷下七术里学到东西,他们不愿意质疑自己的能力,所以否定了卷下的学习内容。
——他们遇到了瓶颈!
“神”可以理解为人对于道的思想,
“道”就是道,
“无为而求”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卷下与中医真的关系不大,它就像是教人神行合一的一本
“使用说明书”。说明书里告诉我们,一个人精神的构筑与身体结合的关系。
就拿前几篇里说的以清心寡欲来养志,我见过有一部分读者死在了这个沙滩上,他们没有抢滩成功,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纠结志也是欲的一种,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时应该回到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上去,寡欲不是让你变成一块木头什么都不想要了,而是让你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的志向上,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就像一杯水,你分了一点去别的地方,杯子里的水就越来越少,结果倒在志向那边的却只能是被瓜分后的那么一丁点了。
无为而无不为,倒不能完全这么理解,因为它的层面更深,还结合了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那是要在看到自然规律之后才能得出的正确行为动向,确切可以联系着看
“因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例子可以引用前面说的人爱钻牛角尖的事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因为总想着要打开那一扇打不开的门,你的心已经完全扑在了去打开那扇打不开的门了,试问你还有什么功夫去思考别的小路可走呢?
好不容易找到的这扇门竟然打不开,可恶啊!我非要想办法打开他不可!
好吧,就是因为这样,结果坑了。所以看事物也是如此,不要把你的心住总扎在一个地方,那样你会看不清世界,你会遗漏其他的东西。
别老是站在一个角度看东西,你看到的只是片面,缘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身在此山中啊!思虑上就是这么个道理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
发完贴我看外面纠结了半天,说是玄学的也有了。其实之所以被误会,原因很简单。
也许是因为我文中所说的不足,这个十四篇和七术的落差我没有具体表述清楚。
那么最后再换个更简单的话来做个结论:为什么读完十四篇再读阴符七术有那么大的瓶颈在?
没错!因为中间没有交代清楚那些
“道”、
“神”之类的。那类东西其实就像个知识点的代号,只可惜十四篇里交代的有些高难度,不过这些东西的本质的确是有难度的,但肯定不玄虚。
那个
“神”其实不是在说什么天上的,地下地。当然如果你非要认为出一点神话故事来,那么只能说是你修仙看多了。
他只是作为人心中的
“道”的一个代号,通俗来讲就是
“恪守道的法则定律”的思想。而
“道”是什么,去买本道德经看看就是了。而且我表示当时的鬼谷子先生应该是看过道德经的——因为时代趋势的关系。
所以作者在写的时候虽然也没正面的帮
“道德经”打上广告,但也侧面反映了一些和老子讲的差不多的
“道”——关于这个内容我已经在上面举出相似的语句做过对比了。那么!
即使是现代来讲,也没人说老子是玄学家,都说他是哲学家。现在这么说来不觉得那是玄幻作品了吧?
在阅读的时候很多名词不了解意思,就老往修仙,聊斋的方面去想,再正常也会变得不正常了。
要抱着一颗朴实的心学习,这样才能把知识务实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4s 2.308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