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清军进关的人数,官方文献里搜寻不到,不过有史学家估,不能低于十万人。
当时清军总兵力,大约十二万多,所以这次基本上算是倾巢出动了。
多尔衮为了天下,押上了大清的未来。孤注一掷!成王败寇!
当时,出使朝鲜的清使臣郑命寿对朝鲜使臣不无忧心地说:“成败之判,在此一举。”
可见此次出兵的重要性质,乘农民军还未站稳脚跟,先下手,取得先机。
四月十三日,大军已渡过辽河,前进至辽河西120里的地方宿营。
每近明朝一步,多尔衮便多一份担心,农民军战斗力究竟如何?他一无所知,却贸然下了这个大赌注,实在是无法安睡,于是就召来洪承畴。
洪承畴与农民军作战多次,深知农民军底细:
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矣。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扫除乱逆,期于灭贼,有抗拒者必加以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则破格封赏,法在必行,此重务也。况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旦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贼之骡马不下三十余万,昼夜兼程,可二三百里,及我兵抵京,贼已远去,财物悉空,逆恶不得除,士卒无所获,亦大可惜也。今宜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即行追剿,倘仍坐据京城以拒我,则伐之更易。如此,庶逆贼扑灭……
洪承畴指出了农民军的作战特点就是:“遇弱则战,遇强则遁”,还设计好了进京路线,他认为,须从蓟州、密云接近京师的地方突破。这一方略,当然没有把三桂开关请兵考虑在内,换言之,他没有料到三桂会有如此惊人的举动。说明直到十三日,多尔衮、洪承畴等对山海关情况还是一无所知。
可是意外的惊喜马上就到,十五日,大军进至翁后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郭、杨二人。
多尔衮展读吴三桂的信后,大感意外,但随即又是一种阵惊喜,以往给吴三桂写了无数的劝降信,都置之不理,不想如今竟主动送上门来了。
天上掉馅饼,可能是陷阱。多尔衮细细推敲吴三桂的信仍无降意,满以为自己是他家的下人,给两句好话,难道就想哄的大清这十万大军,帮他打李自成?
吴三桂儿真是天真啊!
但起码明白了一个事实,就是吴三桂站在李自成和大清之间,左右为难,现在他心里的天平倾向这一边,有意与自己合作,那就不能把他逼的太紧了。
但话又说回来,吴三桂你凭什么来跟大清合作,你有多少资本?难道只凭一座山海关?
多尔衮没有轻信吴三桂信里千恳万恳的话语,却是更多地想到了是不是此中有诈,他很友好地安顿好郭、杨二位使者休息,便急忙召来阿济格、多铎、范文程等人商量。
阿济格等人也不知就里,独范文程力挺改变原有的行军路线,进军山海关,并给多尔衮分析了农民军和吴三桂的心理。
该轮到多尔衮拍板了,自己究竟占人多的面,还是独信范文程?
幸亏那时候还不流行举手表决,倘若举手,十之八九的人都不会去冒这样的险。
因为这一次多尔衮带的是大清的全部家当,政治风云诡诈多变,如果中了吴三桂的圈套,大清将一蹶不振,甚至还会沦为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奴隶。
就看多尔衮的了。
多尔衮是个爱赌博的人,依然将赌注押在范文程这一边,走,挺进山海关。
多尔衮给吴三桂回了一封信,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向欲与明修好,屡行致书,明国君臣不计国家丧乱,军民死亡,曾无一言相答,是以我国三次进兵攻略,盖示意于明国官吏军民,欲明国之君,熟筹而通好也。若今日则不复出,惟有底定国家,与民休息而已。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胜发指。用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及伯(指三桂)遣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夫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也。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敌,尚复怀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河山之永也。
这封信引用典故,绝不是多尔衮能写出来的,自然是出自范文程之手。
多尔衮的意思很明白,帮忙可以,但白忙活的事我不干,你必须投降了我,我们就合兵一处,消灭咱们共同的敌人。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2s 2.334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