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王屋山下,黄河咆哮如雷,而卫将军公孙珣正带着一群幕僚在山下的小渡口处望河兴叹。
“班固在《汉书》中称大河为黄河,我还一直不以为然。”戏忠袖手感慨道。“但不想区区河内、河东两地之别,这河水便如此黄浊不一,可见还是我见识少了些。”
“你确实是见识少。”旁边的娄圭忍不住捻须哂笑道。“京兆那边有泾渭分明,北面云中有沙漠绿地隔河相对,而等此番你随咱们君侯去了辽西,说不得还要亲眼看一看大河入大海的盛景,那才叫海河风景独好呢!”
“滚滚黄河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披着锦缎披风的公孙珣矗立河边良久,也是一时胡乱感慨。“但不管眼前河山景色如何,咱们终究是要走了。”
“文琪不是说了嘛,迟早还是要回来的。”吕范在旁勉力劝道。“不必想太多。”
“我非是留恋河南之地,而是要与你们几位道声歉。”公孙珣尴尬回头笑道。“这次终究是我一意孤行,连商量都未与你们商量……”
“君侯说的哪里话?”娄圭赶紧劝解道。“之前本就有‘三隐’之论,此番你也是连遭变故,心神动荡,我们怎么可能会不懂呢?”
不仅是娄圭,吕范等人也是纷纷拱手,俨然是不敢承受公孙珣的致歉。
公孙珣摇头失笑:“我记得子伯当年弱冠之时,一张臭嘴让人难耐,如今倒是被磨得圆滑了!”
众人愈发大笑。
就这样,众人说笑了一会,眼见魏越也从小渡口那里遥遥喊话,示意船只已经备好,公孙珣便也不再耽搁,直接回头望山中刘宽的坟茔处遥遥一拱手,便下山登船去了。
话说,于公孙珣而言,刘宽夫妇在河东的丧事说简单可以办的简单,说复杂也能办的复杂。
换言之,其中是很有弹性的。
真要是想快,到地方将恩师夫妇安葬了,自然就可以直接走人,剩下的杂事全都交给真正的孝子刘松便是,反正后者可是要在这里正经守孝三年的。
但要说慢,也不是没说法的,最起码刘宽的碑文是要花时间立起来的……什么需要蔡伯喈亲自撰写誊抄,然后快马从赵国送来文本,再由石匠们用心捶拓刻录,最后还要在背面记上门生故吏们为了立碑而作出的捐赠……之类之类的。
这些总归是个虚耗时间的活。
而就眼前而言,公孙珣明显是选择了后一种特别漫长的方式——他在偏僻的河东王屋山下一口气足足等了二十多天,眼瞅着碑文刻成,这才与刘松作别,准备归乡隐居。
这不仅仅是因为想对逝去的恩师略表心意,毕竟,无论是九泉之下的刘文绕还是公孙珣,他们都不是这种在意形式的人。
实际上,公孙珣这么做,更多的还是想要等一等讯息,看看天子的反应。
要知道,孟津渡口那一场折腾,天子和宦官们没有理由不知道,甚至,中黄门蹇硕根本就是带着十几个虎贲军一路护送着刘宽夫妇的灵柩来到王屋山下一直没走的。
不过现在看来,不管是因为觉得无所谓还是给逝去的刘宽面子,又或者是何进起了什么作用,反正天子终究是捏着鼻子认了,并没有派个小黄门过来收缴公孙珣的卫将军印,也没有说给他削爵,什么县侯变乡侯之类的。而张让、赵忠等人也同样毫无反应,似乎相比较于当日渡口的激烈言语,公孙珣的离开对他们而言更加重要一些。
换言之,此时此刻,公孙珣终究是保全下了卫将军的称号与蓟侯的爵位,以一种较高的政治姿态回归幽州。
公孙珣等人的船只先走,然后身材高大的中黄门蹇硕方才面色阴沉着引着十几名虎贲军自后下山登船,却是准备直接横渡到河东对面的京兆地区,然后走陆路归洛阳……很显然,他是要远远避开这个张口诛宦,闭口杀宦的卫将军,省的双方相互膈应。
不过,上得船来,这位天子心腹却是难得一怔,因为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那卫将军公孙珣居然给他在船头留下了半瓶用刀子割破瓶口的安利号烈酒。
蹇硕怔立许久,然后一言不发,上前抱瓶饮了一口,随即,却又长叹一声,随手将手中酒瓶扔入黄河,反而催促手下速速动身。
另一边,公孙珣顺流而下,只半日便到了河内。而此处,他也不得不稍作停留,因为他尚且需要为自己匆匆数月的河内太守生涯作出一个首尾。
“恩师喜欢喝酒,叔异兄喜欢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了。”公孙珣在众人的陪同下离开了温县郊外的司马氏祖坟,却是已经足够从容平淡了。“本来想着他这人喜欢为人师,还想着若他不去做官,我便在河内兴建一所公学,以他为祭酒。后来听说他要出仕,又准备赠送他万卷版印自蔡伯喈家中藏书的书卷以作心意。可如今他忽然逝去,我也要北归辽西,万般事便也只能不了了之……司马朗!”
“君侯。”司马朗当即上前行礼,其行为举止中俨然是沉稳了不少。
“这万卷书我已经让人准备好了,旬日间便能从邺城送来,就赠给你们司马氏族中代为保管吧。”公孙珣随口安排道。“无论贫富贵贱,凡人借阅,皆不可阻拦……不要轻易坠了你族叔的名节。”
“朗谨遵教诲。”司马朗一边说,一边俯身下拜。
言至此处,公孙珣微微颔首,复又回身看向了跟在身后的颇多河内本地官吏,当然,还有一些征辟来的卫将军掾属,也是继续交代了下去:“时局不佳,河内诸君不妨勉力奉公,悉心扶助新太守安定局势。至于我在本地所辟掾属,原本是为了平定河内匪患,如今既然已经准备归乡读书,便也不好强留诸位在幕中浪费时光了……我已经给诸位写好了荐书,洛中公卿无数,我多少有些面子,定然不会误了诸位前程。”
常林领头,河内众人皆不多言,只是上前大礼拜谢并接过荐书,如此而已。
公孙珣心中颇多无奈,其实,他何尝不想拉拢这些人才一起走呢?只是他也知道,自己和这些人相识太短,擅称君臣之义未免有些可笑。
而且,汉代官场上的规矩,向来是上限无限,且历来为人推崇,但却没有什么强制性的下限说法……换言之,这些僚属,哪怕是郡吏,只要想随公孙珣这个空头将军去辽西,那也是可以的,而且一定会被称赞为义士,可若是不去,即便是私臣,其实也没什么人会指责。
实际上,之前默默无闻的枣祗一言不发,始终相随,并在王屋山下主动提出一起往归辽西就已经让公孙珣非常感慨了。
就这样,公孙珣心中颇多无奈,但也始终表现的不以为意,他直接辞别了这些人,便匆匆动身,迎上家眷的车队,缓缓继续往北而去。
一路上,过怀县而不入,直接来到关羽所驻扎的朝歌,方才准备稍微安顿一下。而此处,本就是公孙珣义从屯驻之所,按照计划他是要在此处汇集五百义从,再动身一起北归的。
然而就在城边义从屯驻之所,公孙珣却见到了数名意外之人。
“见过卫将军!”朝歌城外的军营内,常林自关羽身后闪出,面色如常,只是微微拱手问候。“闻得将军将归辽西归隐读书,林稍有才学,特来自荐相随伴读,现有荐书在此……只是弃家而从,却失了田地,还望将军能日常分我两升粟米,以养家妻。”
说着,旁边的关羽倒是昂然替常林将之前公孙珣两日前赠与的荐书给转递了上来。
饶是公孙珣见到常林面后便已经猜到了此番情景,但接过自己所书的荐书,却依旧忍不住开怀失笑,而装模作样的常林也是失笑摇头。
话说,公孙珣哪里还不知道,这是常林担忧之前在温县自请相随,有邀名胁迫他人的感觉,这才坦然带头受了荐书,然后却又轻骑赶在前方等候……如此举止,真的是昂然君子所为。
“君侯。”
就在公孙珣收下了常林荐书后,紧随其后的居然还有一人,也是捧荐书相还,而公孙珣看见此人候先是明显一怔,却又不禁在心中连连感慨不已。
原来,这紧随其后的居然是韩浩韩元嗣。
平心而论,常林在此处相候虽然让人喜不自胜,但从公孙珣的心态来说,却又只能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毕竟,这个人的德行、才能、性格都是一等一出挑,虽然在公孙珣幕下不过数月,却如锥处囊中一般脱颖而出,堪称河内士子之首。
他能来,反而给人一种这就是常伯槐的感觉。
可韩浩呢?虽然司马直生前有言,说韩浩是郝萌、方悦等人中最为出挑的一个,非是一般武夫。可是之前在河内行政,公孙珣实在没有看出来这个韩浩的出色之处。
论武艺,那个郝萌不愧是另一个时空中吕布麾下的健将,骑射俱佳,颇显骁勇;论名声,其实倒是方悦仗着家世更高一筹;至于韩浩,则像是夹在二人中间的那种,武不出挑,名不显著,而且不善言辞,再加上相处时日较短,所以很快就被公孙珣给忽视了。
但所谓板荡识人心,今时今日,公孙珣弃职归乡,于大多数河内人士而言,或是担心浪费时间耽误前程,或是觉得辽西太远,心存畏惧,所以纷纷沉寂。而正是这一片沉默目送之中,其人却显得格外脱颖而出了……这不是正说明司马直昔日看人的眼光吗?
韩浩韩元嗣其人,确实不是一介武夫,而是托付重任的忠勇之辈。
回到眼前,公孙珣心中明了,却也不多言,只是接过荐书,便直接吩咐:“义从虽多,可沿途盗匪也不少,元嗣要好好辅助义公,约束得当。”
韩浩不善言辞,也只是在众人的或审视或惊奇的目光中拱手称是,然后便立到了韩当身后。
“君侯。”就在公孙珣心情大好之时,旁边的关羽却也忍耐不住了。“羽虽不才,却也不是贪恋名位之人,区区千石县令,未尝放在眼里?愿弃职随君侯往归辽西。”
公孙珣看了一眼关羽,却是笑而不语,反而引众直接入营去了。
关羽无奈,想要追入,却被刻意停在此处的吕范突然上前拦住:“云长何等人物,为何此时反而对君侯生疑了呢?”
关羽当即凛然怒目相对:“长史这是什么话?如常、韩二人,不过随君侯数月,也知道守君臣之义,怎么我要弃职相从反而成了对君侯生疑了呢?”
“云长思虑不周啊。”吕范丝毫不惧,只是摊手言道。“常、韩两位未曾在仕途之上登堂入室,而且追随君侯日短,正因如此,他们才要专门相从,以示决心。可云长你呢?你自邯郸相随,随君侯出生入死,堪称君侯麾下第一心腹之将,你们二位关系早就坚如镔铁了,如此情形还要刻意相从,求得是什么?莫非你留在此处,数年不从君侯,便会忘了君侯的恩义吗?要这么说,那程普程德谋算什么?”
关羽一时捻须无言。
“云长听我一言。”吕子衡上前一步正色劝道。“天下危殆,君侯此次归隐乃是为了将来复出廓清天下,又不是一去不复返。你身为君侯信重之人,正该留在外面,以作必要时的呼应,这样才能对君侯有所帮助。而如今,君侯早有书信与你还有牵子经,还有各处诸位,让你们各安其职。你若是非要弃职追随,不仅让这些人难堪,更会影响君侯的清誉,让人让觉得君侯是个小肚鸡肠之人,与你相互生疑……你说,这是忠义之士该做的吗?”
关羽依旧捋须不言。
吕范知道其人性格,晓得对方是听了进去,只是性格使然,绝不会轻易认错罢了……于是,便拱手相对,转身入营中去了。
————我是去留自便的分割线————
“韩浩者,字元嗣,河内人也。黄巾乱,县近山薮,多寇,浩聚徒众为县藩卫。太祖领河内守,大辟河内豪杰,为掾属、御属者不计其数,浩为御属,不显于幕中。及故太尉刘宽薨,河内司马直死谏于孟津,太祖以阉宦当道,弃职往归辽西,河内属者数十,皆荐公卿。独常林、韩浩二人以太祖英雄,明受荐书,暗负剑从之。太祖敬而重,遂引为心腹。”——《旧燕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7s 2.327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