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城顶离开后,我们直接打了一个出租去往夕阳信中所说的即墨南泉镇。
来到南泉镇后,我们就开始打听周围的人,在这里有没有一个疯疯癫癫的流浪者。
本以为寻找这个南庄先生会很困难,没想到我们一打听就打听到了这个南庄先生的所在。
这个南庄先生在当地人眼里就是一个疯子,没有人知道他的家在那里,也没有人知道他有什么亲人,大家知道的只是他是一个疯子,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不过大家都称呼他为“痴闻”。
对于这个痴闻的所在,我们打听的人毫不犹豫的告诉我们,他不是在主路的垃圾堆旁,就是在集口的水泥墩子那里。
痴闻每天都会在南泉镇上瞎转悠,饿了就从垃圾堆里翻吃的东西,困了就倒头睡在集口大水泥墩子下面。
在来这里的路上,我用手机搜了一下“南庄先生”,结果并没有直接搜到结果,然后又在青岛地区的贴吧打听了一下,终于有人给了我一个答案。
这南庄先生本名叫做杨良臣,即墨城里人,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杨良臣考中戊午科举人。初授山西太平县令,为政宽厚,爱护百姓,因而社会安定,人民乐业。
这个杨良臣算是一个贤士,太平士民曾为其绘《太平鸣琴图》以颂扬其德。
杨良臣为人重孝道,讲义气。青年时,其父病卧床上,杨良臣昼夜奉侍,毫不懈怠,为取得父亲欢心,将家产全部让予其两个胞弟杨良士、杨良田,以示孝友。
其业师莱阳人宋琮为灵宝县令,死于任所,因其没有儿子,杨良臣往返五千余里亲赴灵宝,护送其老师之灵柩归葬于故里。
后又因父亡守孝归故里,期间于城南另建一宅名“南庄“,并于庄内建一“瞻云楼“,于晨风夕月中,南眺三标诸峰,吟诗著文,排遣情怀,著有《南庄遗诗》,故得名“南庄先生”。
三年孝服满后,调任山西泽州黎城县令。
其时,山西连年灾荒,民不聊生,百姓纷纷揭竿。
1523年(明嘉靖二年)潞城县人陈迁聚众于青羊山,打家劫舍。山西巡抚命杨良臣督领潞、泽二州及六县兵民前往“剿灭“,杨良臣鉴于百姓饥寒所迫,不得已铤而走险,便单骑入青羊山,向陈迁等讲明利害,劝说其率众各归乡里。
1525年(明嘉靖四年),桑梓镇民众因同邻镇争市引起纠纷,双方五六千人械斗。杨良臣亲赴现场进行说服,最终化解了矛盾。
1527年(明嘉靖六年),潞州州判王正宗赴任路过黎城县,恰逢杨良臣外出,未能很好接待,引起王正宗不满,便诬称杨良臣与“贼寇“有勾结,不用兵进剿。一面奏报朝廷,诬陷杨良臣接受“反民“贿赂,一面报请山西巡抚发兵对以牛聚财等为首的聚众造反者进行镇压。
1528年(明嘉靖七年)正月,山西都指挥霍锦、泽州知州王朝雍、潞州知州郭铿合兵对农民军进行“围剿“,农民军愤起抵抗,官兵大败,霍锦被杀,王朝雍、郭铿被俘。山西巡抚只好再派杨良臣前往规劝。杨良臣三次只身往返农民军驻地,阐述利害,使牛聚财等解散队伍,还乡归农。
事后,杨良臣调任太原府通判,仍留军前。此时,王正宗为激化矛盾,极力主张对已归乡为农的百姓进行屠杀。杨良臣便上疏朝廷,陈述利害,使王正宗的阴谋未能得逞。
1528年(明嘉靖七年),杨良臣死于任所。祀即墨乡贤、名宦祠。
真没想到这个南庄先生竟然是一个如此了不起的人物,不过这南庄先生是明朝时候的人,如果现在还活着那不是已经五百多岁了吗?不过再一想,好像信中夕阳说过这个痴闻是南庄先生转世,可他又是怎么知道这个痴闻就是南庄先生转世呢?
先不管夕阳是怎么知道痴闻就是南庄先生转世的事情,我们在南泉镇的各个垃圾堆都找了一遍,可依旧没有找到这个南庄先生的转世痴闻。
后来,我们又在那个集口等了很久,依旧没有见到个南庄先生的转世痴闻。
就当我们准备放弃寻找这个痴闻去跟夕阳汇合的时候,这个痴闻竟然突然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这个痴闻果然无愧于自己的名字,整个人疯疯癫癫,一看就觉得他是一个痴癫。
这个痴闻我完全看不出他的年龄,他的整张脸全都被污垢所遮盖住了,披散着的长发让我整张脸都在阴影之中。
从他那花白的头发来看,这个痴闻的年龄应该在五十岁以上,不过痴闻的身体却是出奇的矫健。
“先生就是南庄先生吧!”我对痴闻问道。
“哈哈哈哈,娃娃,你知道我一直都在等你吗?”说这话的时候,痴闻原本浑浊的眼睛突然变得清澈起来,现在的痴闻给我的感觉已经不再是疯疯癫癫,而是高深莫测。
“此话怎讲?”
“是斜晖告诉你我在这里的吧?”斜晖正是之前我梦中夕阳的名字。
“没错,是他告诉我的。”
“你们还在寻找去往那个地方的方法吗?”
“先生所说的那个地方是指?”
“蓬莱。”
“先生可知详情?”
“我是知道一点,不过天机不可泄露。今日与你遇到,这说明我的大限降至,我等你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你带一句话。”
“什么话?谁让你给我带的话?”
“话是阳明子先生拜托我带给你的,听好了。‘道本无心;明鬼天志;大同天下。’”说完痴闻的眼睛再次变得浑浊,然后疯疯癫癫的离开了。
在痴闻离开后,我细细的品味着阳明子让他带给我的那句话。
“道本无心”,其中所谓的“道”,源自于“无所用心,心无所住”;因此这种“无住无心”之境界,就是一般人所说的“道”;若是连“无所用心,心无所住”都能“不住”的话,那这种“不住”于“无所用心,心无所住”的境界,那就是入“道”。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无为自然”。
而对于“道本无心”中的“心”更多的解读都是偏于佛理。心为体,念为用,心本清静,天人合一,如如寂然,万缘不起,对境不攀。众生因心生妄想,故妄念丛生,自造纷扰,自蔽本性。无心非心,有心非心,不住有无,可得是心。
这其中道家所说的无为自然就是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而佛家则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梦一场,只有保持自己的心境,心无杂念,才能得到真谛和永恒。
而这里的这句“道本无心”应该就是让我不要去试图主动改变什么,而是要接受事物自然的发展。
第二句的“明鬼天志”则是著名的墨家思想。其中“明鬼”是说要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而“天志”则是指掌握自然规律。
从这两句来看,其中的“天志”貌似跟之前那句话暗含的“无为自然”相矛盾,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其实并不矛盾。“无为自然”所说的是一种观点,是认为宇宙万物的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天志”则是指一种态度,是让人掌握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并未让人去试图改变这种自然规律。
所这第二句的“明鬼天志”是让我要多观察,并且结合前人的智慧进行分析。
最后一句的“大同天下”,我就不太明白了。
这句话的意思有很多种可能性,但每种可能性都让我觉得不太像是阳明子的本意,所以我决定暂且不去考虑这最后的一句。
阳明子为什么要让痴闻给我带这样的话呢?这其中肯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不过一时间我还想不到这其中的意义。
不管怎么样,我总算是从痴闻那里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信息,虽然我还没能完全将话中深意完全解读出来,不过回想一下我之前梦中的一些内容,又从那第二句话中的“明鬼天志”来看,阳明子给我的这些话很可能是跟墨匣以及那个墨家机关城有关。
当然了,这也不过是我的一种怀疑而已,并没有任何的证据。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9s 2.316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