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堂屋内,姚家的男人,无论大人小孩儿都在,当然除了姚博远和清远,他们虽然在农场,但干的活计一样,编筐。
筐梁做好了,下一道工序是上筐底,先在筐梁的铁丝上交叉摆好6根粗柳条,再捞出水里浸泡的细柳条,由小到大,由里到外,一圈一圈往上编织直至锁死筐沿。
柳条一定要及时用,否则风干了又硬又脆不好摆弄。
别看糙老爷们五大三粗,手又糙,如打蒲扇似的,编起苇席看着笨手笨脚,可编起筐底却得心应手,像女人们编织苇席的花边一样心灵手巧。
细条子去皮编成菜篮、簸箕、簸箩。粗的枝条则保持原状编织成疤瘌筐、粪筐等等。
“长海,快去接接亲家母。”正坐在门边的纳鞋底地姚奶奶听见动静抬眼朝门口望去,就看见刘淑英穿着蓑衣,打着油纸伞,背着竹背篓一脚跨进了姚家街门。
正在埋头苦干地姚长海闻声,放下手中的筐,几步就跨了出去,“妈,你咋来了,这下雨天我以为您不来了。早知道我去接你了。”
“两个星期就这一天,我怎么能不来。”刘淑英开玩笑道,“下雨吗?又不是下刀子。”
再说了已经过了两个星期了,不知道爸和金麟在山里如何了,金麟蜕完皮了没有,她着实不放心,无论如何得去看看。
“亲家母!”
“婶子!”
“姥姥!”
刘淑英合上油纸伞,放在门边笑着和众人打招呼,“亲家母、妮儿的大伯,她姑父,我又来了。”
姚爷爷抬眼笑着道,“长海傻站着干什么,还不赶紧让亲家母炕上坐,幸好炕还没有熄灭,进去暖和、暖和。”
“这炕前几天都已经熄,连着下了两天雨,阴冷起来,所以就又烧起来了。”姚爷爷接着说道,这编筐的手一刻也没有停。
姚长海和姚奶奶,帮站在门边的刘淑英,解下身上的蓑衣。
姚长海帮着她卸下了背后的竹背篓,“这么沉……”一想就明白了姥爷这个月的粮食又下来了,妈急忙送来了。
“姥姥换鞋!”姚振远拿了一双布鞋放在刘淑英的脚下。
雨里走来,脚上的木鞋、裤子已经湿透了。
“真乖!谢谢,振远。”刘淑英站在那里,脱掉脚上的木鞋,直接趿拉上了布鞋。
“来来……姥姥今儿又带来核桃酥了,刚刚做好的,新鲜的好吃。”刘淑英坐在门边的小木凳上,拿过竹背篓,揭开上面的油纸布拿出了牛皮纸包着的核桃酥。
“给,振远拿着,别看你奶奶的脸色,这是姥姥给的。”刘淑英说着又拿出一包,“这是妮儿的,你们就放心吃吧!”
“谢谢,姥姥。”姚振远接过核桃酥笑嘻嘻地说道。
“妮儿姥姥,你这么花钱,不会是把钱花完了吧!”姚奶奶好奇地问道,她是老早就想问了,每次来给孩子们都是大包小包的。
“呵呵……亲家母,这钱不就是让花的,”刘淑英笑道,不花完,留着干啥?他们就妮儿这一个宝贝疙瘩,总不能厚此薄彼,让妮儿吃独食吧!又不费几个钱,“再说了,这核桃酥是我自己做的。”
“姥姥……”妮儿朝她伸出了双手。
这堂屋由于编柳条筐,所以这地上放着原材料和各色工具。
“妮儿你别动,姥姥过去就行。”刘淑英笑着朝妮儿走了过来,一把抱起乖乖坐在凳子上的妮儿。
“亲家母,咱们进去说话。”姚奶奶笑着拿起针线笸箩筐道,“让他们男人们在外面。”
“好。”刘淑英抱着妮儿应道。
姚奶奶挑开了东里间帘子,刘淑英抱着妮儿先进了去,两人脱鞋上炕。
“呼!热乎多了。”刘淑英舒服的笑道。
“亲家母,喝水。”姚奶奶给刘淑英倒了杯白开水,放在了炕桌上。
“谢谢。”刘淑英拿起玻璃杯子,轻抿了一口,“吁……还是村里的泉水甜。”
“咦!怎么没见妮儿她大娘她们。”刘淑英放下玻璃茶杯道。
“今儿不是在长青家聚餐吗?所以女人们都去了长青家了。”姚奶奶拿着针在头发上划拉两下,接着拿起了鞋底。
“今儿轮到妮儿姑姑了。”刘淑英起身道,“那我去帮忙。”
“不用、不用!”姚奶奶赶紧制止道,“妮儿她大娘、三大娘,嫂子、姐姐都在。今儿亲家母就吃现成的得了。”
“那好吧!”刘淑英坐了回去道,递给妮儿一个核桃酥。
“一半儿。”妮儿奶声奶气道。
“好好,一会儿该吃饭了,一半儿。”刘淑英掰开核桃酥递给了她一半儿。
妮儿咬了一口,唔!还是新出炉的最好吃。
姚奶奶下炕,给妮儿冲了小半杯蜂蜜水。
“妮儿这俩星期麻烦亲家母了。”刘淑英不好意思道。
“不麻烦,不麻烦。”姚奶奶摆手道,“白天都是致远在看孩子,晚上妮儿更是乖,夜里起一次,又不蹬被子,一觉到天明。”
“怎么是致远看孩子,他不是上学吗?”刘淑英诧异地问道。
姚奶奶把这两星期关于妮儿的事,事无巨细地说了一遍,刘淑英这嘴里不停地道,“这样啊!”
“啊……大黄这么能干!得好好犒劳一下。我们妮儿都成了牧童了。呵呵……”刘淑英笑着搂着妮儿道。“看来我不在,妮儿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嘛!”
妮儿也跟着傻乎乎的笑了起来,放牛挺有趣的,经过先前的忙乱磨合,现如今是有条不紊,不但能看书,拾柴、挖野菜,最后连牛粪都要统统的收回去。
牛粪经过处理后可是上好的农家肥,姚长海细心的发现牛粪作为底肥的田里,无论庄稼还是蔬菜,都长的根壮苗旺。
所以尽管臭,仨小伙子还是认真执。
刘淑英和姚奶奶的光是聊妮儿,就聊到了饭点儿。
“爹、娘,大哥、小弟,饭做好了。”撑着竹伞的姚长青在院子里喊道。
“老婆子,听见了吗?那咱就过去吧!”姚爷爷朝东里间喊道。
“亲家母,那咱过去吧!”姚奶奶说道。
“走吧!”刘淑英起身道,“走了,妮儿咱们去吃饭。”
“妈,我来抱妮儿。”姚长海拍着身上的木屑就走了进来道。
“爹!”坐在炕上的妮儿闻声,朝他伸出了手。
姚致远他们把中堂麻溜地收拾干净了,洗洗手,两人合撑着一把竹伞就进了姚姑姑的家。
桔黄色的油纸做伞面,褐黄色的细篾做伞骨,再加上一杆青黄色的竹伞柄,都因为涂有一层厚厚的桐油,精致的油纸伞,古色古香,剔透着江南风韵。
这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妮儿没想到还能见到如此古老的伞,受工业文明的冲击,她以为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油纸伞是很好用的雨伞,相比尼龙钢架伞(洋伞),油纸伞更加经久耐用,也更加抗风。油纸伞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
细雨绵绵中的姚湾村,婉约柔美、轻灵素雅,朦胧如诗,风轻雨斜,云蒸雾罩。雨水顺着长满青笞的屋檐滴下,发出悦耳的叮咚声;青石板路被细雨冲洗的光滑如镜;青石小巷、灰墙黛瓦,水绕桥横,烟雨霏霏,仿佛水墨画一般诗情画意。
如此细雨纷纷,油纸伞下却是一张张馋猫似的笑脸。
“好香啊!”孩子们急急地跑进去。
飞溅的水花,蹬蹬的脚步声,孩子们的笑闹声,让静谧的山村鲜活起来。
“姑姑、娘,我们来了。”
人未到声先到,屋子里的女人们也纷纷打起帘子,好让孩子们放下油纸伞,顺利进来。
“瞧!你们的馋样儿。”姚长青笑骂道。
“我们确实馋得慌。”姚振远笑嘻嘻说道,一点儿也不怕被骂。
刘姥爷不在,这生活水平可是直线下降,不是没有食材,山里的野味儿多着呢!关键大人没有时间,忙于春耕。
孩子始终是孩子,也只能掏个鸟蛋,烤麻雀,摸条小鱼打打牙祭,始终不过瘾!
今儿姚爷爷亲自出马,去盘龙湖钓上几条大鱼。
所以今儿鱼唱主角,酸笋黄豆焖鱼、酸笋炒田螺、酸笋炒肉丝、鱼儿清蒸一条、豆瓣酱炖鱼,炖上一大铁锅鱼,锅边上糊上玉米饼子,足够了。
热热闹闹地吃完聚餐,收拾干净后,刘淑英不客气地抱着妮儿回了家。
连幼梅坐在灶台前,烧一大锅水,既能梳洗一下,又把炕烧的热热的。
姚长海则坐在小凳子上,拿着柳条坐在灶台前编筐。
“妈妈,姥爷有信儿吗?”连幼梅抬眼问道,这手里的还提溜着烧火棍子。
“没有!”刘淑英摇头道,能有信儿才怪。
“县里怎么样?”
“农场怎么样?”
母女俩齐齐询问着彼此。
姚长海顿住手抬眼道,“我可听说去大串连的人可都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是啊!这些日子小心点儿,起风了。”刘淑英拧着眉头说道,这风就如外面阴沉的天空一般,乌云压城城欲摧!!RS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1s 2.3056MB